当影片结束,电影院亮灯起片尾字幕时,我坐在座位上发了会儿呆。
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我到底看了些什么?
与其说我看了一个被电影呈现的科幻故事,不如说,我看了一个科幻纪录片。一个主要讲述如果地球上发生这样的事,千万不要做什么,以及也许可以做什么的大型科普纪录片。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一种可能性:尽管片中人物都经历了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事件,但他们背后缺乏一条基于人物内心深层动机的线索,将这些事件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有人物发展变化的,能触动人心的故事。
我无数次感到困惑,他们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为何要发出这样的行为?
这样的疑问,导致我全程没能通过角色们进入戏剧的场,感他们所感。我既无法为他们难过,也难以为他们高兴。他们痛失亲人时,我关注的竟是,咦,坐我旁边的陌生观众,原来早已拿出手机在玩游戏了啊。看来他也和我一样,被“现在理论上,我是不是该开始感到感动了?屏幕上的人都哭成那样了!可我怎么还没开始感动?”的迷思弄得非常矛盾,矛盾到只好暂将目光从屏幕移开,看看其他的东西。
“硬核科幻”电影是否需要人物动机??
这篇文章的回复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意见: “你个杠精,流浪地球是贼拉硬核的科幻电影!你们这些洋人舔狗,你说!豆瓣排前几的硬核科幻,阿凡达,黑客帝国,星际穿越,哪一个讲了什么鬼动机嘛!而且星际穿越这种“烂片”根本就算不上硬核科幻啦。而且你为什么要在硬核科幻里强求什么人物,什么动机!你根本就是拿了水军的钱来黑我们流浪宝宝的。我不会原谅你的吼!”
暂抛开这些看官的无名戾气不提。我们先来探讨“硬核科幻电影不需要刻画人物动机”这样的说法是否成立?以及阿凡达和黑客帝国等是否真的没有着重刻画人物动机?对这两个问题有重大疑问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电影剧本创作方面的资料。这里只略作说明:阿凡达和黑客帝国都是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堪称对角色动机刻画达到教科书级别的作品。例如电影编剧大佬之一Michael Hauge曾用阿凡达的剧本来举例说明好的电影剧本需要做到:
Every scene, event and character must contribute to the hero’s outer motivations
每个场景,事件和角色都必须为主角的外在动机做出贡献.
并且,他提到阿凡达在这点上做得特别好:
Pick any scene in Avatar and you’ll see that it either moves Jake closer to his goal of protecting the Na’vi or closer to his desire to win the love of Neytiri, or it creates obstacles to those goals.
挑出阿凡达中的任何一个场景,你都会发现,它或者使杰克更接近了他要保护Na'vi的目标,或者使他更接近得到Neytiri的爱的目标,又或者是为杰克实现这些目标制造了障碍。
电影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哪怕是“硬核”科幻,只要是有故事,也仍需要以讲好故事为本。而要讲好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必然需要着力刻画人物的动机,人物间的矛盾和发展变化。用电影讲人的故事,一定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不会是以视觉效果、宏大场景、这些背景装饰物为核心。
但在目前院线版本的流浪地球里,没能看到让我充分了解人物动机的故事。
所以我只能做合理假设,基于已呈现的剧情,主要人物行动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什么是人物动机?
首先,让我们探讨下动机的概念,方便后续讨论。
动机是什么?动机,有别于“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它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人类行动,意愿,目标的根本驱动力和原因。一个人的动机,通常会受到个体过往经历,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动机又常常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物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动机会跟随自身的成长而发展变化。因此,动机通常是埋藏在电影中人物一系列行为下的一条贯彻始终的暗线。
动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富。而在戏剧中,动机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应用。(见: 戏剧人物的动机与行动;以及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书中222页有关于角色动机的解释)。
为何动机值得探讨?一个简单理由是,当观众理解人物深层心理动机时,会更容易与之共情,将自己代入角色,更深入的体会角色的挣扎和情感体验。反之,则不容易进入角色和戏剧的情绪场中。这是为什么电影剧本写作的很多位大师都强调,每个情节都要为主要人物的动机服务。
而我们在流浪地球中所看到的很多情节,却恰恰没有为人物的主要动机服务。例如,在叛逆儿子带妹妹逃出地下城之前,只用了几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和难以留下印象的情节来铺垫儿子逃跑的动机:
1。 片头妈妈躺在病床上一闪而过的画面。
2。 成年儿子看着墙上的照片,有一个头像被挖了。但由于光线等的原因,这里并不容易看出那个被挖的头像是爸爸。
3。 儿子在纸上给爷爷留言写道,我还是决定走了。
也许还有其他的类似情节,但在儿子逃跑行为发生之前,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有这几个非常短暂,貌似在交待儿子的逃跑动机的镜头,并且由于都是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
不交待清楚为何要逃跑,也行。但至少要讲清楚父子是如何反目成仇的,因为整个电影的人物主线,就是父子间从对立到和解。然而,我们却在片头最关键的几分钟内,反复看到大量渲染父子情深的情节,例如父子两在帐篷内外亲密玩耍,关系无比融洽。但表现父子究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画面,却几乎一个也没有。
不知是否因贺岁档的关系,父子反目的相关情节便被删除了,只保留了温情画面。但这样就让人难以理解儿子逃跑的深层动机是什么。由于缺乏对儿子动机的理解,我们在看到他带妹妹冒生命危险逃出地下城时,就容易认为这不过是熊孩子搞事情。也就难以将儿子后续的一系列选择和动作当成在人类生死存亡之际,仍坚持选择希望的,充满英雄色彩的情节来看。
相比之下,如能在片头充分铺垫出,暴脾气儿子和父亲多年来误会约积越深,以至于儿子宁愿死也不能忍受和他共处一个屋檐之下,被迫选择逃离地下城,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通过突然消失来报复父亲,通过出去冒险来证明自己。。。类似这种基于更深层的“你死我活”的父子矛盾的心理冲突和行为动机,会更容易让观众体会到暴脾气儿子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逃亡”的无奈和挣扎,也更容易带入角色中,因为“父子矛盾”堪称人类一切矛盾的原型。
动机是使得人物的行为合理化,感染观众的决定性力量。不少戏剧研究都曾指出角色动机对戏剧的重要性。例如,写《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到弄清角色的动机是演员的首要任务,e.g., Stanislavsky, 1963,1966. 可惜的是,由于影片开头的铺垫难以充分体现父子矛盾这一非常重要的动机,而父子矛盾又是支撑整个故事发展,使后续煽情情节合理化的核心动机,也就导致影片难以出现一条清晰的,感染人心的,主要人物动机的脉络。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说电影错了,导演错了,电影不好,或是导演不好。而是提出问题与大家讨论:如果要加强表现人物的动机,可以是怎样的?
主要人物的可能动机
我记不清剧中人名了,虽然能查到,但我想暂时用记忆存储他们的方式来指代。以此表现这些角色给我的脸谱化,看不清,记不住的感觉。以下的人物动机属于我的推测,因为目前的院线版并没有充分体现动机。
吴京的暴脾气儿子:
大动机:通过搞事情对父亲表达“攻击性”(广义的)。从通过叛逆的行为“攻击”父亲开始冒险,到冒险中做出与父亲同样的选择,最后达到无言的和解。(高潮部分阴差阳错,让父亲去送死,完成文学作品和心理分析中经典的弑父情节。)
小动机:第一段:用从地下城消失来“攻击”(广义的)即将要回来的父亲,这个当年害死母亲的人。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第二段:想通过保护火石证明自己,但发现连家人都保护不了,陷入绝望,挫败。第三段:受到要成为比父亲更强的男人的动机驱使,在绝望中选择了希望,选择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完成引爆木星气体的任务---与父亲跨越时空,没有商量,却心灵感应一般,做了同样的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地球。
吴京:
大动机:从守护小家到放弃小家守护地球。
小动机:第一段:为给儿子一线生机,选择放弃妻子的生命。第二段:为保护儿子和岳父,阻挠火石任务。第三段:为了保护地球,为了帮助儿子完成保护地球的意志,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吴孟达的没好脸色孙女,养孙女:
大动机:想见到已被冻死的爸爸妈妈 (根据据说被删掉的情节推测)。从仇恨地下城的人和维护该体制的人,变化到和他们共生死共存亡。青春期少年的过度概括化思维:地下城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踩着被冻死的爸爸妈妈的机会活下来的。对维护这个地下城体制的人的仇恨,是难以避免的。
小动机:第一段:想逃出地下城去见到爸爸妈妈。第二段:在送火石的过程中,保护哥哥和爷爷。无视其他人的生死,因为他们该死,都是应该当年代替父母去死的人。第三段:失去最爱的爷爷的伤痛,驱使她做出改变,继承爷爷保护地下城的人的意志。
主要人物可能存在的动机上的矛盾
以上是根据大家讨论的小说情节和疑似删减剧情,推测出的三个主要人物动机。但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三个的动机,可以被拆分到三个不同的剧里,也不会影响另外一个的主线发展。
这样近乎平行的动机设定,就意味着,电影主角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我及周围观众在电影不到一半时都不约而同的走神了。因为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明显的人物动机上的矛盾在牵引着我们继续关注故事的发展。
假设,如果我们将故事铺设得有主要人物间动机上的矛盾呢?
吴京与暴脾气儿子间:
儿子用叛逆的行为和冒险表达对父亲的恨和攻击性。
父亲要保护儿子,不顾一切要阻挠儿子冒险。
这对父子间动机上的矛盾,即,一方要不顾一切的冒险和攻击父亲,另一方要不顾一切的阻挠儿子冒险,保护儿子,可以是影片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人类家庭常常经历的亲子关系现象:
我不想让你遭受我所承受的痛苦和风险,我极力阻挠你,结果你越挫越勇,最后成为了我。
如果以类似的亲子关系中常见的矛盾来作为叙事的主要出发点,也许可以让观众更容易与主要角色共情,融入在他们的灵魂里。
如果让整个电影的叙事为了这个矛盾服务,故事初始的阶段可以更突出儿子表达对父亲的攻击性的倔强和要证明自己更强的顽固。故事中间,儿子在抱着想证明自己和报复父亲的自私动机下做的事情,都很失败,还导致他人的无谓牺牲。这些由他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牺牲给了儿子很大的触动,促使他在动机上的转变。
在故事最后,儿子的动机转变为,证明自己或报复父亲不再重要,即使牺牲,也要让地球上的人都能活下去。而在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后,他所做出的选择,反而获得了接近或超越父亲的可能。
同时,在转变的过程中,他也许会看到,原来,要选择守护什么,就要同时选择牺牲什么。也许他会开始理解父亲当时不得不做的无奈选择:选择守护儿子,就要择牺牲对老婆的守护。在将要失去父亲的时刻,父子间隔阂了十多年的心,终于相通。最后,虽然儿子永远失去了父亲,但他已经成为了父亲一样的英雄。新的能够舍己守护地球的英雄已经诞生。
在父亲这边,故事初始阶段可以更突出父亲为保护儿子,固执,不近人情的极力阻挠。也许从儿子幼年开始,就从情绪上、行动上禁止和压抑儿子做任何冒险的事。如此的百般阻挠,让儿子一度误会,以为父亲害怕被儿子超越。
“你就是害怕我变得比你强,对吗?如果我比你强,我会揭穿你害死妈妈的事情。大家都会知道,你是个虚伪的假英雄。”
在故事中期,儿子的冒险,让危险指数到了爆表的程度。父亲的理智失控,不顾一切要保护儿子的动机,让他陷入理智和情感的挣扎,最后选择开始自毁前程的违规操作。就像当年选择放弃妻子的生命一样。在这样的两难情景中,他每次都选择了保护最爱的儿子。哪怕之后的结果,一定会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个人。
“没有人,比你更重要,儿子。我一定要保护你,哪怕赔上这个世界。”
在故事最后,父亲发现儿子决定要牺牲自己保护地球。他再次进入两难情景:是遵守系统的规则,还是违规保护儿子。他也许可以选择违规动用系统资源,将儿子带到比地球更安全的地方。这样,既可以救儿子,也可以保全自己。但他最后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救地球。并且不一定能救到儿子,并且很可能全是徒劳。
他从一开始一切只为保护儿子的动机,发展到最后一切只为保护地球的动机。这种转变,可能是被儿子率先做出的牺牲自己救地球的转变触动的。
“我唯一想保护的人,我的儿子,我以保护你的名义,阻挠了你一辈子。结果你唯一想保护的却是地球,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你,不会再阻挠你了。。。只可惜我不能当面告诉你了。”


也许所有主要人物其实还另有动机。但在现有的院线版本里,我难以看出每位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就难以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人类共性,也难以通过他们,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
当人物的行为不是基于某种深层的心理动机推动的时候,他们就似乎只是一群打扮得光鲜好看的人,在屏幕上玩耍,Party,走来走去,恰巧出现在电影的某个画面里。但其实人物们本来可以基于各自独特的心理动机,在不断的选择中,让生命路线交织,像个真人一样,有血有肉的推动故事的发展。





流浪地球(2019)

又名: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 The Wandering Earth / The Wandering Earth: Beyond 2020 Special Edition

上映日期:2019-02-05(中国大陆) / 2020-11-26(中国大陆重映)片长:125分钟

主演:吴京 屈楚萧 李光洁 吴孟达 赵今麦 隋凯 屈菁菁 张亦驰 杨皓宇 阿尔卡基·沙罗格拉茨基 李虹辰 杨轶 姜志刚 张欢 雷佳音 宁浩 刘慈欣 郭京飞 王智 张子贤 路阳 张宁 张小北 饶晓志 陶珞依 吴晓亮 龚格尔 郭帆 

导演:郭帆 / 编剧:龚格尔 Geer Gong/严东旭 Dongxu Yan/郭帆 Frant Gwo/叶俊策 Junce Ye/杨治学 Zhixue Yang/吴荑 Ti Wu/叶濡畅 Ruchang Ye/沈晶晶 Jingjing Shen/刘慈欣 Cixin Liu

流浪地球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