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varnold
有豆友希望写个长评,那我就把短评改长一点说。
今天是大年初五的早上。从猫眼上统计的数字看,《流浪地球》上映第五天,排片占比近三分之一,累计票房已超13亿,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直奔票房王座。而等我把这些想说的话说完,票房可能已经轻松迈过15亿了。
票房13亿,大概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有感触了。正是9年前,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席卷中国,一路摧枯拉朽,最后达到了这个数字,让所有人瞠目结舌。这简直是像是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
《阿凡达》。
让时间再往前走十多年,卡神在1991年的《终结者2》让还是少年的郭帆立志要拍科幻片。28年后,卡神在微博上祝贺郭帆与“小破球”,并且,可能也在默默祈祷自己的孩子——同一个月将在中国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也能好运。
这就是历史,中国重工业电影的历史。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历史就是历史,正需要客观的见证,和理性的评价。
现在,一部电影,在中国想冲击一下30亿以上的票房,大概要经历三个步骤:1.营销物料发酵。2.口碑话题发酵。3.旗帜争议发酵。
在豆瓣、知乎这样的深度内容平台上,《流浪地球》现在已经脱离了口碑发酵,转向了旗帜发酵。我才发现了一个词:“流浪地球PTSD患者”,源自前年的“战狼PTSD症状”。
你再搜搜,认真讨论片子好坏的影评少了,或者没有影响力了。如果你想参与《流浪地球》的讨论,或许需要先考虑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你举哪个旗帜?你站哪边队?要不要吹爆?如果你不是球吹,那你恐怕就是球黑。仿佛讨论个电影,必须分个左边和右边来,必须亮出你内心的底色。
这并不令人意外,这个冲票房的模式就可以称之为“战狼模式”。而最终的话题,恐怕或多或少要带一点“主义”的讨论。这可不是某些个电影发行营销团队所能带的节奏。这个节奏,是全球此消彼长的国运。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分人面对自身国运的心理不适应。
所以,好多争论显得有点无聊。
我真心不觉得一部电影弘扬爱国主义、激发民族自豪感有什么问题。这不是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不要偷换概念。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期待的、都值得拥有的、但长久以来一直缺失的电影大类型。这个大类型提供给你的东西原始而简单:它让你能有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果在电影这一顶级的商业文化形态中,还没有记录和反映这个时代的心态的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出来,那才是令人感到可怕的。有这个需求,就一定会有片子冒出来。反之,如果还没有类似的片子冒出来,那就是说明我们主流对这个时代还存在着巨大的误读。
事实上就是冒出来了。
还有一些争议,是针对大刘本身的。什么崇尚极权啦,非得扯上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个大刘本人解释过。他受苏联文学影响很深,比较偏向大叙事。同时,传统的科幻是有一种“宏叙事(他本人语)”的魅力,大部分科幻题材也都是极端假设下产生的极端情况,在这些极端情况下,原本的人性与道德都会发生质变。这是多有趣的思辨啊。对于这种极端议题,大家都有权利想象和探讨,黑他本人是找错方向了吧。
我不想让影评再在这个话题上流浪了。回到主题。
《流浪地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完全支持它成为超级爆款,完全支持它成为票房榜上的NO.1。虽然在质量上,我觉得它仍然没有迈入优秀或者杰作这一档。
我不是精神分裂,也不是讨好两头。我觉得《流浪地球》登上No.1宝座完全没有问题,犯不着大呼小叫、奔来喊去。大家买张票,去看就是了。我担心的是它在这个宝座上待得太久。我担心它变成了某种程度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才是我所恐惧的。
《流浪地球》解决了我们国产电影的很多问题,但仍然没有解决很多问题。

————————土味分割线————————

先看解决了哪些问题。

一、《流浪地球》解决了国产商业科幻电影的自信心问题。
所谓“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还是大家对“科幻电影”和“元年”的定义和理解不同。这个争议是有价值的,值得大家认真探讨。这其中所包含的另外一个争议是:这部举着科幻电影旗帜的电影到底算不算科幻电影?《反派影评》观点鲜明:不算是,而更应该归类到“灾难片”范畴。这也是令人尊敬的观点,并且出发点是观影前的预期管理。而我个人的观点很明确:一部讲述冰封末日景象、太阳会氦闪、大气被吸走飞机就会掉下来、人物会穿戴外骨骼、结局把木星都点燃的电影,无论叙事内核是什么,也不管它是不是姓“刘”,你说它不是科幻,你得说服多少人啊。
而妥妥地没有争议的是,《流浪地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在各种程度上无法被人忽视。如果说文化产业是个金字塔,那金字塔尖就是商业电影,而科幻大片是金字塔尖上最尖的砖石之一,是电影工业大系统里的航空母舰,除了展示自己很能打,很牛逼之外,就是很烧钱。所以这很难,难到在这之前,在这一领域,我们是失语的,是缺位的。我打出“失语”两个字,心都带有苦涩。没错,去年我们可以嘲笑好莱坞科幻被“超英”裹挟,好莱坞也可以轻蔑地回笑“EXCUSE ME?你谁啊?”
而《流浪地球》解决了什么问题?它打开了我们的资本经由科幻通往市场的大门。信心这玩意儿很微妙。这第一脚踏过去了,就是踏过去了,不管步伐美不美,我们已经有一批团队站在了一块从来没有来到过的土地上。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会有不同资本、不同团队、不同批次的人来这里撒欢奔跑,这怎么不是中国影迷的幸事一桩。
科学与技术,是目前人类文明与智慧的最大丰碑,而科幻是这座丰碑上最美的一朵花。科幻文学是这朵花的根茎,科幻电影是这朵花的花瓣。它们的使命,是召唤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仍然亟待提高的中国,《流浪地球》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不可估量的。有一定比没有好,票房成功一定比不成功好。

二、《流浪地球》铲除了刘慈欣这个IP宝库通往顶级商业运营的门前雪。
实话实说,对于我这个读过大刘几乎所有作品的磁铁来说,原著《流浪地球》并不是处于大刘第一梯队的小说。除此之外,还有1234567还有哪些再列举就无聊了你们愿意读到这里不是磁铁我不信。论天下磁铁心中第一痛,无非就是《三体》电影的难产。如果难产是资金问题,恐怕早就通过众筹解决了。如果难产是版权和能力问题,那才叫爱莫能助干着急。所以,我们心里拔凉拔凉的很久了。现在《流浪地球》出来了,你们心里暖不暖?看到刘慈欣的名字投在大银幕上,你们想不想哭?
先解解渴吧。
在我看来,刘慈欣理应是目前中国影视估值最高的现代IP。这个曾经清苦而寂寞的工程师,为中国贡献了一批又一批最带劲的文本。这个门前雪,扫得有点晚了。
同时期顶着大刘之名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也很好,但是众所周知与大刘的《乡村教师》几乎没有关系了。这应该反过来看,宁浩很懂刘慈欣,也很尊重这个文本。
当然,除了大刘,中国还有好多好多优秀的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他们比极大部分网络文学IP更优质、更有价值。有钱的大佬们,有才的编剧们,有志的导演们,赶紧的,逐鹿一下,我们真心很饥渴的,帮你保底。请让大刘富起来,请让能把大刘IP做好的影视工作者富起来。

三、《流浪地球》培养了一支获得国内观众初步认可、而且有意愿继续做下去的技术团队。
郭帆导演,大家之前并不认识他。
在看了电影又看了花絮之后,怎么能不肃然起敬。
在听说他受《终结者2》影响最深,而且在微博上第一个感谢的是“卡神大爷”的时候,自封为卡神第一吹的我又怎么能不亲上加亲。
(此处真想加个狗头表情包)
我相信郭帆导演并不是那类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习绿屏原理的导演。听到他说:《流浪地球》如果能赚钱,就可以继续拍下去(大意如此)。我好开心。
这样的导演,请来一百个。乐观的话,这一百个里没准可以诞生十个陀螺,五个彼得·杰克逊,再在里面养蛊诞生一个卡神。
对的,我的意思是,我特别特别欣赏郭帆导演和这支团队。但是《流浪地球》没能成为一流的科幻电影,说明郭帆导演至少还远没有成为陀螺级别(这一点留到后面讲)。当然,以后没准能成,毕竟他起跑早,离目标近。
(此处又想加个狗头表情包)

四、《流浪地球》最有趣的一点是:它主动地、有意识地想避开前人的坑。这个坑就是:前面所说的旗帜问题。
换句话说:“中国”这个标签,要贴多大,贴多少,字体字号颜色是什么。
这个观察角度特别有趣,也很大刘。
原著《流浪地球》里,国际主义的味道特别浓。大刘的故事是冷冰冰的人类整体的故事。虽然主要人物是中国人,但他的行为并不很中国,他的主要标签也不是中国,只是籍贯是中国。这是大刘营造的国际主义氛围,伪装成碰巧写了中国人的故事。这符合原著的大史诗、大叙事的基调。
但是换到电影这个形式,这不成。大家大过年的花钱买票,想看的是与自己亲近的人物的故事。况且:别说二三线城市消费是主力,就算是北上广深这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的观众,看中国人拍老外实在是尬!“不能有外国人做主角”几乎可以与“不能让流量明星秀演技”“不能让群演念台词”一样并列成为毒尬坑三定律。
更重要的是,《战狼2》也好,《红海行动》也好,为什么会大卖?“厉害了我的国”呗!我之前也说了,这压根没什么好争的,爱国主义题材大卖,就是天经地义、正大光明的事情。大家心态要放平和,生意与宣传不矛盾,应该大大方方地研究研究这里面的学问。这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嘛!
聚焦到《流浪地球》这个案例,或许是因为大刘的坚持,或许是因为故事本身就应该这样,亦或许是因为团队主动想避开这个坑……总之,《流浪地球》很小心地处理着中国与国际的平衡关系,两个碗里平均撒豆子。有趣有趣。
中国碗里的豆子:主要角色基本都是中国人。自我介绍有“中国航天员”。服装上有五星红旗。发生时间是“中国年”。人物的前期的主要动线位于中国大陆沿岸。最后的矛盾解决时,中国人占主导。
国际碗里的豆子:次要角色安排了一个俄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外合资人,还搞个同声传译机的小动作。全片没有提到TG。尊重了一下俄罗斯航天的悠久传统。矛盾后期发生地点不在中国。最后矛盾的解决方式,既有以色列专家首提,也有联合政府的帮助,更有其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救援队的同心协力大团结。
你看,既小心翼翼地讲“中国故事”,又有点小心翼翼地展示“国际舞台”。真想在片尾用广东话大喊一声“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局促,谨慎,并不高级,但超级有效。这个有效是指:获得了国内观众基本盘面上的认可。顺利的话,中国市场现在足够支撑中国电影的投入产出,所以,这种谨慎中庸的“国际观”只要让国内观众觉得“你看中国人是挺能成事的,当然也不是中国人独秀自嗨,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是需要一点战略忽悠的”就可以了。
这是一条路,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摇摆,在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之间摇摆,诞生了可能只有中国这个文化土壤才有的中国味太空剧。大气谦和啊。
我认为这主动创作的语境相对于《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来说,更进步了一点。目前来说,这个进步挺可贵的,摸准了国人的心态,展现了当今中国人值得玩味的大国观。

五、《流浪地球》有局部的科幻亮点和新意。
怎样拿出点没人见过的新东西,是科幻电影很长时间来挺困扰的事儿。
以前一直有人说,很多一流的科幻小说为啥都没拍成科幻电影?什么《拉玛》《银河帝国》《基地》《海伯利安》……都没有。除了《2001:太空漫游》,但那个是与小说同步出的哎。当然还有像《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这些电影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的一些小说,但在很多科幻迷眼中不是第一流的文本,成了电影后也面目全非。《星舰战将》《沙丘》《银河系漫游指南》《安德的游戏》《超时空接触》这种改编的电影,有的不成功,有的不强大。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Hold不住。二,犯不着。
Hold不住就不解释了,具体原因有很多,版权啊,技术啊,篇幅啊,改编难度啊,时代局限啊,原著党的眼神啊……
更关键的是犯不着。不需要从大获成功的经典小说里吸取养料,电影的属性决定了科幻电影从视听语言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了。电影有电影自己的骄傲。
一个二流的小说改改,或者一个初步科幻剧本改改成型,出来的东西足够让观众大呼小叫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是这样的。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或者说,《黑客帝国》之后,能一统天下的纯味硬科幻杰作越来越少了,让人很难过瘾。
能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先观察到两个现象:一是新世纪后翻拍经典、重启经典多了,原创IP少了。《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新全面回忆》《新机械战警》《普罗米修斯》《终结者》什么的也一直仿佛在搞“火石计划”重启重启再重启。二是影视圈开始认真重新检视有哪些一流科幻小说可以改编了。《沙丘》《基地》《神经漫游者》《海伯利安》等都逐渐在列入拍摄计划。近年大热的《副本》也已经出了美剧。电影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有了这个结论后,还可以找到三个原因:一是科幻电影先后遭到奇幻类和超级英雄类双重夹击。二是技术发展后观众接受奇观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三是……好莱坞就是懈怠了,原创力不行了。
大家承认吧,科幻过了黄金期。不仅科幻电影如此,在大刘眼中,科技的发展也正在慢慢逼死科幻文学。
所以,能给世界科幻影迷带来一点新东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流浪地球》原著本身把地球打包带走的想法就非常新。
除原著之外,电影原创的很多东西也很出彩有趣。
比如说,语言翻译器。你认真听,音轨里是有很轻微的同传声。这就可以让国际友人间各自用母语,缓解了让全地球人都讲中文的尴尬。
比如说,外骨骼。在美国几乎是烂大街的设定了,但是这个版本的外骨骼在功能细节展示上,不比《极乐空间》或《明日边缘》里的差。
比如说,所谓“饱和式”救援。这个设定很酷,甚至我觉得是《流浪地球》电影里最酷的设定。这直接导致了事后看王磊的救援团队在前期和中期做的都是无用功。能使用这种消解主角动作意义的设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从侧面,也可以想象出有多少救援队在牺牲与绝望中经历着同样的事。这个味道很大刘。
还有很多细节都不错,包括电梯到达地面时老司机们都提前俯身抗寒风、MOSS所谓的“叛逃”其实是启动联合政府的B计划,都是挺有爽感的点。

————————土味分割线————————

接下来,谈谈《流浪地球》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让《流浪地球》本该有的很多优点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流失了,也让我这个本来满心期待的影迷二刷的冲动溜走了。

一、特效与电影的视听语言的结合没有做到1+1=2。
我是带着矛盾的心情来看待《流浪地球》的特效的。看花絮就知道了,从景服化道到电脑特效,并没有太大的硬伤,郭帆导演及其团队很认真,这是我们国产电影特别需要大大宣传的态度。看广大网友反馈,也没有页游感或五毛的评价,这的确太不容易了。作为影迷被骗过多少回,大家都懂。
但是,但是,但是。
《流浪地球》在视听语言上,几乎可以用不及格来形容。
请看《流浪地球》的海报。
请看《流浪地球》的概念图稿。
再请回忆《流浪地球》电影里的画面。
你感受不到电影这个更高级的媒介给这些平面图增加了什么更高级的东西。
1加1等于1。
平面设计图的确很震撼了。但是呈现在电影里,却没有1加1等于2。
特效场面大全景很多,置景实拍近景特写也不少,但连接两者的充满力量感的中景很少,或印象不深。给人感觉就是,这部片子是由实拍部分和特效大场面两个团队做的东西很努力地剪在一起的。
此外,电影是流动的。有缓有急,才是美。
可能与制作周期有关,可能与预算有关,但归根结底是郭帆导演的责任,剪辑的责任,音效师的责任。
郭帆导演崇拜卡神,喜欢《终结者2》。那就举这个例子,《终结者2》告诉我们,视听语言是什么?
视听语言是当旁白刚说完“The war against the machines(一场对抗机械的战争)”,地上一个骷髅就被T800的钛合金脚踩碎;
视听语言是当州长第一次出现在约翰·康纳面前时,用升格镜头拍他脚踩的玫瑰;
视听语言是当经过一系列追车爆炸快切后,用一个从火焰中慢慢滚出来的轮胎调戏观众;
视听语言是全片敢于用一个车前俯拍的夜路作结。
《流浪地球》里有很多超级棒的画面意象。我在观看前就超级期待,看过后却很失望。
举三个镜头为例:一个是从地面一直拉到行星发动机再拉到整个地球。一个是木星占满整个天空。一个是加特林机枪向木星红斑绝望地射击。
这些镜头是视觉上和情绪上的绝对重音。
之前却没有用什么手段进行情绪的铺垫。感觉导演在剪辑台上急急忙忙把这些镜头加进去,然后说,用上了,牛逼。
这就如同刘谦上春晚,不做任何解释和铺垫,直接把豆汁倒杯子里。
求求郭帆导演,再剪一版出来。情绪、音乐、音效不要都铺得这么急这么满。我想在看到那么牛逼的镜头前,先安静地看5秒主角发呆的脸。视听语言设计好了,我肯定会被这些镜头感动哭的。
而不是现实中,我感觉情绪被裹挟了,被一波带走了。

二、针对太空题材本身,《流浪地球》没有做到更真实地展现空间与时间的尺度。
这一点意见该怎么说清楚、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我不是很有自信。
很明显的是,郭帆导演和团队都是有野心的。这从诸多致敬中可以看出来。
MOSS是对HAL9000的致敬;领航者号的部分动作,是对《地心引力》的致敬;冰上救援,是对《后天》的致敬;毁地标,是对类似灾难片的致敬;自我牺牲,是对《绝世天劫》的致敬(大概如此);外骨骼,是对N多前辈的致敬……
所以,对科幻味的尊重,我相信是我身为观众与郭帆导演一致的目标。
而太空题材最有魅力的一部分,是展现太空尺度的可怕。时间,与空间的尺度。
大与小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令人绝望到窒息的太空镜头。这是我全程屏息努力寻找的。但是我没有看到。
我看到的是,救援队一会儿到了上海,一会儿到了杭州,一会儿奔赴赤道进入了永夜。我不知道他们经历的时间是以小时计还是以天计,但感觉就是从上海市徐汇区跑到了杨浦区。
同时平行剪辑的刘培强线,感觉却像是一天内的事情。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况且领航员号这么快从木星的侧面飞到地球与木星之间,这个距离是多远啊?导演,你是不是对相对论有什么误解?
这个地球和这个宇宙,不够大啊。它应该是大得让人发毛,让人绝望啊。
这个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这影响着《流浪地球》的定性问题:是严谨的科学设定下的硬科幻,还是情节和情绪占主导的灾难大爽片?可惜事实上波米说的是对的,是后者。
先从时间上来说,《流浪地球》归根结底讲的是2500年尺度的故事。
再从空间上来说,地球要走过距离是4光年强。
一旦到了太空,时间与空间就是冷冰冰的数学公式。
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计算来充分展现宇宙的无情与残酷,人与其命运斗争的可贵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这是纯正的科幻味。故事线上没有做到严谨,有点可惜。

三、情节与人物支撑不起全片的宏大叙事的野心。
这个很奇怪,我真的没有在这部影片里找到可以让我共情的人物和情节。
我思考原因是什么。大概还是因为时长的关系,每个人铺垫得不够,而多线叙事的野心挺大。125分钟不算短,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调整。
首先,韩朵朵对故事推进的功能,基本上都可以由刘启完成,把韩朵朵这个人物整个砍掉好像也成立。
其次,把比较无趣的上海中心大厦逃生精简一些,这一段动作比较拖沓,目标不明确,动机也没交代清楚。
省下的时间,聚焦给刘启和刘培强的父子纠葛、和吴孟达演的姥爷感情连接、展现王磊队在杭州的遭遇和动作逻辑上。这或许可以让部分人物再丰满一些。

四、引力弹弓是什么、洛希极限是什么、重元素聚变技术意味着什么,这个还是需要在电影里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向观众解释清楚,而不是留给新华社和CCTV忙着采访专家给大家补课。

——————我想你大概看不下去了——————

上面写的四条没有解决的问题,原本是《流浪地球》可以更上一层楼的踏板。话又说回来,《流浪地球》不能算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幻片。但是,已经足够是中国第一流的科幻片了(废话)。价值四星。后面说的那些不满,也就是在解释为什么不是五星。
而说实话,对《流浪地球》提这些不满,无非就是把它放在了科幻电影的最高殿堂里比划了一下,然后默默地收手。
最后,还是要整理一下我这些微不足道的情绪,给《流浪地球》所有团队和大刘大声鼓掌一小时。期待“小破球”早日票房登顶,更期待中国有更好的科幻电影早日出现,再破纪录!
睁眼一看,已经快到16亿了。

(Evarnold,2019年2月9日)

流浪地球(2019)

又名: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 The Wandering Earth / The Wandering Earth: Beyond 2020 Special Edition

上映日期:2019-02-05(中国大陆) / 2020-11-26(中国大陆重映)片长:125分钟

主演:吴京 屈楚萧 李光洁 吴孟达 赵今麦 隋凯 屈菁菁 张亦驰 杨皓宇 阿尔卡基·沙罗格拉茨基 李虹辰 杨轶 姜志刚 张欢 雷佳音 宁浩 刘慈欣 郭京飞 王智 张子贤 路阳 张宁 张小北 饶晓志 陶珞依 吴晓亮 龚格尔 郭帆 

导演:郭帆 / 编剧:龚格尔 Geer Gong/严东旭 Dongxu Yan/郭帆 Frant Gwo/叶俊策 Junce Ye/杨治学 Zhixue Yang/吴荑 Ti Wu/叶濡畅 Ruchang Ye/沈晶晶 Jingjing Shen/刘慈欣 Cixin Liu

流浪地球的影评

🐽
🐽 • 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