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读》里唐小兵提到通俗文学的两个功能:“既可以具有激进的社会政治意义和能量,也可以固结为规约性主流意识形态。”2016年priest发表于晋江的网络小说《默读》与2023年优酷平台播出的影视化作品《光·渊》,正是对这两种功能的不同诠释。
相比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保守性主要集中于性别与政治叙事两个层面。
在性别叙事层面,一是演员对同性恋角色的阐释受到非议。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张新成所扮演的费渡(裴溯)被阐释为阴柔的气质,这首先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不同,其次则体现出社会对攻/受性别角色的传统想象。与其说是对攻/受的刻板印象,不如说是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在性别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与强势的一方在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中被阐释。张新成的理解,与其在以灵魂互换为主要情节的《变成你的那一天》中对女性的阐释一脉相承。而男性/女性,攻/受在现实个体层面并不代表任何气质,具有开放性与自由性。二是影视化过程中对角色姓名的更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小说人物角色的抽空和再填补。通过换名仪式,影视实则抽去了小说中人物不被承认的性取向的内容,而以其他内容填补之,由此实现同性情感的合理化。由此影视呈现出十分矛盾的人物,张新成所扮演的角色“裴溯”并没有沿着被阉割和规范的情感模式表现,反而凸显了被避讳和抽空的同性情结(尽管是刻板意义上的阐释),甚至造成比小说更为明显的暗示效果。
在政治层面:小说题目为《默读》,影视化作品则改为《光·渊》。前者以表现对政治社会阴暗面的沉默,后者则通过善/恶,光芒/黑暗的二元对立,取消了小说原有的悲剧性基调。同时,这暗示着两种不同的主体倾向和叙事主线:沉默的是不断受苦的人们,小说主线是不同群体共同经历的沉重苦难与斗争,是“朗读者”与“默读者”的同生,是“革命”+“爱情”的共存;向光前行的则是被符号化的反腐斗争,与《阳光之下》《扫雷风暴》等影视剧叙事逻辑一致。其次,小说对人物姓名的改变,再次表现其保守色彩(这与国家的婚姻政策相一致)。但令人惊奇的并非这一禁止,而是此类不一而足的行为实则是完全无效和表面性的。另外,简介中“新元文明,二百五十三年……”,影视对背景时间进行改变,这一过于纯洁的强调,企图排除发生于此时此地的中国内部的腐败。但这一刻意为之的改变反而暗示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现状。即使不谈随处可见的政界反腐新闻,影视将腐败/阴暗面外部化而将内部纯洁化的这一逻辑,就与2020年影视剧《沉默的真相》形成嘲讽的对比。
影视中性别与政治叙事的保守性,一方面与近年来对耽美改编的政策有关。在耽美改编剧初播期间政策较为宽松,耽美剧大火成为流行文化后政策则有意控制;另一方面,耽美小说与影视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在生产过程中,影视作品与文学相比,其生产成本较高,具有资本、演员等多方面的投入;文学创作则较为私人,较少受限;在阅读接受方面,读者选择和阅读小说具有私人性的特点,而影视则在群体空间中传播,具有普及性和流行性。因此,不论是在性别还是政治叙事层面,网络文学都体现出对影视作品的超越。
原著与改编之间的错位,一方面体现出“同性恋”群体的暧昧性质,在网络舆论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氛围与在政治政策中的彻底不自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现实反腐政策与反腐叙事之间的游离,腐败时而来源于内部,时而来源于外部,但两者的目的都是达到彻底的纯洁,将“深渊的阴暗”彻底排除于国家之外。
影视作品通过召唤被阉割的主体(非同性的男性情感,非内部的反腐),最终达成完美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