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今年湾湾的剧作品选材都很棒,看完《与恶》我还担心这样的现实的题材如果不被大众市场认可那么同类型的作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是否会大幅下降,事实证明,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受众的。
《俗女》讲诉的是一名来自南部的大龄“北漂”女青年的故事,5年看不到希望的特助工作,一边充当老板娘的眼线一边忙着帮老板哄小三。谈了4年仍没有打算结婚的男朋友,拿着前男友的婚礼抢来捧花借着酒力求婚后,随之而来的是家境殷实的准婆婆的各种喜好的强加。
恍恍惚惚的生活突然被Mark,这个英俊的新合作方代表就像空气清新剂一样给冗闷的生活带来了些许清新,好在女主及时清醒,但“差点亲上”成了未婚夫大闹会议的原因,女主借此机会爆发了长时间以来对工作岗位的不满,离职了,也分手了。
回到台南老家,孩时玩伴成了弟弟的好朋友,这位名为蔡永森的男孩(中年男人)小时候暗恋陈嘉玲很长一段时间,目前离异,正在准备议员选举。又是一番恰好的醉酒,竟然参与了他们的议员选举工作,自带5年行政特助的工作经验。
这期间奶奶去又是一番沉重的打击,但是前男友前来探望,让嘉玲彻底放下了这段感情,同时给了蔡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故事的结尾以女主拒绝了Mark公司提供的新岗位回到台南接受蔡永森,并买下了小时候很喜欢的“鬼屋”那栋房子,弟弟的同性恋对象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就故事情节而言,其实并无多少出彩之处,顶多就是安排较为合理,10集的聚集紧凑有序,这点相对于用50集来讲一小段无脑情爱的偶像剧确实很不错了。
但我要说的是《俗女》吸引我的地方在于1、是中文女性视角影视剧的长辈,是不是开山鼻祖不清楚,毕竟看过的剧太少,但是近年来这种题材的作品来看确实是长辈了。作品中不断的穿插女主成长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极有代入感的不断反思是什么让陈嘉玲成为了此刻的陈嘉玲。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对人格的塑造,具体而言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产生高度影响作用。】
并且这种追溯的思考所能够产生的同理心和共鸣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个容易抓狂又悉心照顾男朋友、虽然一地鸡毛却缺她不可的岗位、不富裕却有非常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奶奶的家庭、没什么特长但一路成绩尚可的女孩不就是每一平凡普通我们吗?
那个总是在充满可能和安逸中纠结,被奇奇怪怪的生活磨得时常忘记可可爱爱的女孩。我们只是很少有机会看看天空看看小溪流水,回顾一路走来的风景和碎石,忘了我们也是很勇敢才来到这段路上。
2、很棒的情节设置与表达。有一个片段印象很深刻,奶奶去世之前在睡前和嘉玲碎碎念,大致内容是
“虽然阿嫲总是催你结婚,但是看到你现在还能为自己而活,我很是羡慕。我嫁给你阿公六十年,从开始冠夫姓的大家喊我陈太太,有时候是老板娘,后来是妈妈,奶奶…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我自己的名了”。其实阿嫲在这部剧里是一个很前卫的存在,虽然唱歌难听,但她不顾众人嫌弃放声练习,其实她只是想唱首歌给自己听,在舞台上,而不是永远只能呆的“后厅”。
她说很久没有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了,是60年几乎大半的人生都为丈夫、为孩子、为孙子、为这个家而活,她说希望去世后家人能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这样环保点,其实在我看来,这样是自由点吧。陈嘉玲把骨灰抱到海边,发现骨灰盒里都是骨头,她虽然朝大海喊“阿嫲,你骗我”但还是将骨头仍向大海了。这是不是说连死后,她想要的自由都好难。
妈妈的戏份高潮在弟弟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他是同性恋,她说刚开也很害怕,后来辗转向妇女新知求助,有一句话她听进去了“你是妈妈,你应该和他站在一起”,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很感动,真的,这是我们渴望的父母的爱的最美的样子,多一些理解。
女权是什么我至今也没有清晰的认知,但是女孩子在成长和参与社会分工时作为弱势的一方是事实,除了寻求环境和制度的理解,自我意识的觉醒,关乎自身、工作、家庭有更加成熟的认知确实是成长必修课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亲爱的陈嘉玲,你从何时开始忘记,一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爬起来,梦醒了可以再做,一辈子其实很短
短到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讨厌自己
谢谢你,对不起,还有我爱你。”

俗女养成记的影评

June
June • 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