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日本对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而导致的中日危机,很大程度上直接起因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所大力推行的东京都“购岛”计划。对于始作俑者石原慎太郎,中国国内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从23岁即获芥川赏的文坛新锐,到主政东京十余载推行威权政治牢牢掌控日本地方政治中心地位的东京王,其间的发展脉络值得深入探究。本文旨在回归原点,对其1956年获奖作品《太阳的季节》及当时评委会成员的意见加以介绍,以期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并提供一个对其“购岛”行为进行深入探讨的的视角。



《太阳的季节》发表于1955年,获第34届芥川赏,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和电影在日本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直接催生了“太阳族”,并由于电影中强奸、异性不纯交往等反社会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而造成了映伦(映画倫理委員会)设置的契机。文坛新锐石原也凭借该作一举成名,为日后从政奠定了人气基础。



《太阳的季节》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从篮球部转到拳击部的高中生津川龙哉热衷拳击,和拳击部的伙伴们沉湎于抽烟喝酒赌博玩女人打架的自甘堕落的生活。他在街上搭讪认识了少女英子,两人发生了肉体关系,英子逐渐被龙哉所吸引,可是龙哉却嫌英子总缠着他,把她以五千日元卖给了对英子表示关心的自己的哥哥道久。知道此事的英子愤怒地把钱还给道久,这种事在三人之间重复上演。英子知道自己怀上了龙哉的孩子,在龙哉不负责任的表示下做了堕胎手术。手术失败,英子患腹膜炎并发症而死。葬礼上龙哉感到英子是用生命对自己进行报复,把香炉砸向英子的遗像,第一次流下泪水。



关于这部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春,爱情,性,暴力,反叛,自我放逐,毁灭,都可以成为切入点。我首先看的是电影,片尾龙哉大闹灵堂将香炉砸向英子遗像的场面令我感到震撼。读完小说,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王朔。龙哉和英子及身边的朋友们,让我想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我”和吴迪,还有《动物凶猛》中的“我”和米兰们。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时代背景,却有着相似的青春轨迹。



然而,我虽然不反对把《太阳的季节》作为青春小说来看,但更想通过对这部作品包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追溯石原“购岛”的思想源头。诚然,试图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作品与当前的“购岛”行为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不免有武断甚至急功近利之嫌。然而,我深信其中必然存在某种关联。



中国国内对该作品(包括小说和电影)的评论也不少。但囿于语言、国情和石原的反华立场,大多数人并没有获得全面了解该作品的机会。我在网上找到的中译本,是由孙利人翻译的版本,其中有的部分被略掉了。例如龙哉和英子第一次发生关系时的描写,原文中这段话被完全删掉了。



“他赤裸着上半身,搭了一条毛巾,走到偏房,在纸糊的拉门外叫道,“英子!”感到房间里的英子转过头来,便用勃起的阴茎从外面向纸拉门一顶。纸拉门发出干裂的破碎声。看到这个,英子把正在看的书用力掷向纸拉门。书准确地击中了目标,落在榻榻米上。这个瞬间,龙哉感觉到了体内紧绷的快感。”



如果这种关键的部分被删掉,怎么能指望完整准确地理解作品呢?实际上,正是这个“勃起的男性形象”在文坛卷起旋风,支持派与反对派截然分成两个阵营。“知子莫若父”,对《太阳的季节》一文的理解和评价,我想最权威最中肯的意见,莫过于当年芥川赏评委们的评语。因此,把9位评委的部分评语译成中文作一介绍,恐怕并不是多此一举吧。(评委评语附后)



从评语可见,支持派欣赏“石原不畏社会舆论,把坦诚地,活生生地,快乐地抗争的实际感受毫不留情地描写出来的那种值得肯定的积极态度”,而反对派的佐藤春夫则评论道,“此作者敏锐的时代感并未脱离记者和表演者的领域,未达到文学作者应有的境界。缺乏美的分寸感。” 虽然双方意见相左,但即便是支持该作品获奖的评委,也指出小说存在诸多缺点和不成熟之处,希望其“不要恃才傲物,继续学习”。川端康成尤其对石原寄予期望,“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毫无疑问他能够做到某些事。”可以说,这些持赞同意见的评委作为文坛前辈,以宽容的态度给了年轻的石原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为石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文坛新锐如今成了呼风唤雨威权在握的东京都知事。当然,他还保留着作家的另一面,不断在著书立说。虽然对其是否已“达到文学作者应有的境界”抱有疑问,但未读过其他作品,因此不敢妄下评语。然而,作为政治家的石原,其所作所为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尤其主导的东京都“购岛”行为,给中日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如果追溯其“购岛”行为思想源头,我认为可以从其踏入文坛的处女作《太阳的季节》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其一,对既定规则和现有秩序的反叛意识。《太阳的季节》开篇不久有这样一段描写。“大约有一年时间,他(龙哉)成了篮球俱乐部的成员。可是,在练习和比赛时,球一旦到了他的手上,就不爱传给别人,总是一个人带来带去。因此搞乱了传球活动和预定的打法,给球队造成了很大困难。”这种不遵守既定规则,自行其是的做法与石原的“购岛”行为如出一辙。关于钓鱼岛,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间存在着默契,石原的行为无疑是对这种默契的挑战和破坏。从国际关系上看,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中,中国近年日益显现出存在感,一些新的周边秩序逐渐形成并呈现固化成型的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石原表现出对规则和秩序焦灼不安的情绪,“购岛”便是这种情绪的具体表现。



其二,边缘化和自我放逐。龙哉和英子是边缘化的一群,这种边缘化意识和自我放逐表面上是他们主动为之,因为他们蔑视大人的世界,“作为人们谴责他们的依据的大人们的道德,才是他们实际上及其厌恶的有意无意地要加以破坏的东西。他们觉得,道德的乏味和无聊简直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大人们认为扩大了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反而被缩小。他们要求一个开阔更开阔的活生生的世界。把人生来的纯真的感情当作物来一一加以衡量,这种办法究竟是谁首先搞起来的呢?”而细想起来,这种边缘化和自我放逐里面其实包含着无奈和身不由己的成分。这与战后日本的地位和石原本人的境遇有所相似。就石原本人来说,自1999年担任东京都知事以来,石原在东京推行威权政治,巩固了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他虽贵为东京都知事,却也只能是一介地方首脑。在日美日中等重大国际关系上,他并无直接发言权,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只能通过发动国内舆论为其造势,“购岛”即为一例。



其三,对威权的向往。《太阳的季节》中,有这样的描写。“他(龙哉)看到在国际比赛当中,外国队选手用一只手抓住打球,戏弄日本选手而使他们焦躁的时候,就对外国选手那种装着若无其事,其实洋洋得意地怪相报以掌声,并立即加以琢磨和模仿。”这充分显示出其对强者的模仿崇拜。这种想成为强者的念头体现在拳击比赛中,甚至即使在与英子做爱时,他也把对方看作对手。“……龙哉在看着睁开了眼睛的英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于比赛强敌的敬意和亲爱之情。但是当想到败北的自己的时候,有一种再去碰碰强敌,也就是一种交织着复仇的激动与残忍的喜悦的感情向他袭来。”在边缘化的世界里,龙哉需要用征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样,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主政一方的东京都知事,石原一方面建立起自己的威权世界,另一方面又不断用“购岛”等特立独行的言行吸引世人注意,试图以强硬的手段迫使对手屈服。



虽然可以在《太阳的季节》中追溯石原“购岛”行为的思想源头,也可以说在石原身上留有龙哉的影子,但是,我可以接受《太阳的季节》中叛逆不羁的年轻的津川龙哉,却无法对如今年近8旬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加以认同。如果说龙哉的叛逆是青春的,纯粹的,无因的反叛,情有可原的话,石原的“购岛”之类特立独行的言行参杂了更多的老谋深算,让我产生一种不洁感。这距离佐藤春夫所指出的“美的分寸感”愈发遥远了。《太阳的季节》催生了日本社会的“太阳族”,日本学者曾对石原说过,“石原慎太郎,你要为这样的青春负责。” 当舞台扩大到国际关系,当石原作为一个“表演者”,仍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展现自己“勃起的男性形象”,进行也许是最后一“勃”时,我也想说,石原,你要为日本负责。



我也很好奇,如果当年的芥川赏评委在世,看到石原如今的所作所为,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初自己的决定?他们又将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太阳的季节》中文版(有删节)链接: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833876.html 电影是黑白的,石原的弟弟裕次郎也扮演了一个角色,大家自己搜搜吧,网上应该有。)



附:芥川赏评委对《太阳的季节》的评语(各评委名字后面的符号代表评价):



石川达三◎ 读了五篇候选作品,以为这次会出现奖项空缺,最后读了《太阳的季节》,觉得如果推荐的话就是这部作品了。(略)缺点非常多,好胜心和暴露出的幼稚必定会受到非难。还有很多存疑之处。有关伦理性,有关“美的分寸”,都存在着问题。然而不管怎么说,是与新人气质相称的新人。



井上靖○ 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存在很多问题,但其技巧和新鲜感令人无法视若无睹。从自身来讲,并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但本次候选作品中,这篇作品最为出色是毫无疑问的,成为获奖作品的意义也很明确。(略)流畅舒展的笔力,作品中充溢的能量也令人心情愉快。



宇野浩二● 之前没怎么读过《太阳的季节》,因为感到新奇所以读下去,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兴致索然,感到乏味。因为这篇小说即便作为新奇的作品来看,不客气地说,也是一种无聊的通俗小说。我最感到意外的是,作者本应是个具备常识的人,却意识到读者的存在,有意露骨地、尽力地大书特书新奇、猎奇、淫靡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吗?



川端康成□ 首先,我非常愿意推崇石原这种绝对年轻的才华。或许没有哪部作品像《太阳的季节》这样缺点随处可见。极端地说,因为年轻,或许也可以说是荒唐,这种年轻还可以做出别的任何事情。(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毫无疑问他能够做到某些事。



佐藤春夫● 我不一定排斥《太阳的季节》的反伦理,但我认为这种风俗小说是文艺作品中最低级的东西。作者敏锐的时代感并未脱离记者和表演者的领域,未达到文学作者应有的境界。此外,从这部作品中看出作者缺乏美的分寸感,这最令我无法抑制厌恶感。我认为,作者这种变本加厉厚颜无耻地强行说教的态度很低级。对于以多数决定的方式让毫无可取之处的《太阳的季节》当选(略)我感到羞耻,因此我虽身为评委,宣布对其当选不负连带责任。



泷井孝作□ 这次读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虽然小说的构成存在刻意斧凿雕琢之处,但我被其年轻的热情所吸引。读后虽有种“恶搞”的不快感,但其发表于二月期《文学界》的名为《无法夺走的》的运动题材小说,虽然文笔稍弱,但是篇认真写作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话还算是可以吧。(略)这个作家年纪尚轻,一切从现在开始,但我想说,希望他不要恃才傲物,要继续学习。



中村光夫□ 要说《太阳的季节》是不成熟的作品,的确是最糟糕的不成熟之作,可是不成熟的作品直接让人感受到未知的激昂生命力,绽放异彩。与其说年轻造成作品的姿态,不如说小说就是年轻和姿态本身,虽多有矫饰和夸张,但洋溢着一种并未意识到这种摆架子虚张声势的姿态的真挚,这篇背德小说的作者具有比其自身所意识到的更为纯净的心灵。



丹羽文雄■ 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因其年轻和新颖而获奖,但我并未对其年轻和新颖感到欣慰而无条件地推举。虽然其富有才华,但如果不同时指出缺点,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最终我没有推荐。我总觉得自己看懂了作者内心的想法。



舟桥圣一◎ 《太阳的季节》在《文学界》发表时我曾读过一次,这次又读了一次,觉得本次获奖作品就只有它了,所以出席了评委会。其他作品与其相比逊色。这篇作品打动我的,并不因其技巧或采取电影手法,而是因为其以坦诚直接的方式描写了最纯粹的“快乐”。

太阳的季节太陽の季節(1956)

又名:Season of the Sun

上映日期:1956-05-17片长:89分钟

主演:长门裕之 南田洋子 

导演:古川卓巳 / 编剧:古川卓巳 Takumi Furukawa/石原慎太郎 Shintarô Ishi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