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本片子之前,特地不去看影评,好片子,最好用全空白的心去发现和肯定。一部好影片的会从头抓住你的心,深陷其中,直到结束走出影院,还会一直恋恋不舍。记得20年前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曾让我看完两个小时后还在那个剧情里出不来。如今,感觉老谋子已江郎才尽,而冯小刚却以每年出几部贺岁大片稳坐国内名导演的头把交椅(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他读懂了这个市场,迎合大众口味,每年持续不断制造出很有时代潮流和商业价值的影片。更重要的是他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在艺术渲染、人物刻画的独特视角,更有时代大背景的烘托,记得多年前的《夜宴》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文艺片,其拍摄手法不逊于老谋子的《英雄》,《英雄》用红色渲染了气势与正道,《夜宴》用红色烘托冷酷与计谋背后的真爱,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情的多面性和晦涩情感被冯小刚拿捏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次他用蓝灰色调把中国在《一九四二》的苦难真实再现。
《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中原河南爆发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故事以狡猾、精明、富甲一方湖南封建地主老东家在1942的隆冬经历因灾难落入赤贫,经历300多天的逃荒,亲历亲人失散死亡的记录。其遭遇是当时3000万饥民因战乱落荒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缩影。
我很难用文字描绘这样的饥饿:进过洋学堂的少女带着心爱的书本和猫咪被父亲硬拉扯上离家,一路烧掉书本,宰了猫咪熬汤喝,最后愿意为了在年三十给父亲换5升小米,让自己不在继续逃荒,宁愿把自己卖进窑子。这一步不是一次性走到的,是饥饿吞噬了她的骄傲、自尊、怜惜、欺辱。我也很难用语言描绘这样的亲情:一起逃荒的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和年轻男人,妈妈为了给孩子换来4升小米,先嫁了那个年轻男人,把孩子交给这个唯一可能托付的男人,然后把自己卖给外乡人。临走时,都没忘把身上不是那么囫囵的棉裤换给年轻男人穿上,这是影片最出彩的一幕,细节决定品质,整片扬着土黄色枯草的草垛里,两人互相交换了下半身唯一的一条棉裤,一条已千疮百孔,一条略微严实些。这是无奈中的最后关怀,是一夜夫妻的长久牵挂。人走到绝处,只要有一限生机,求生的欲望就越强烈,哪怕骨肉分离,只要绝处逢生。
它似乎在传达一些这样的信息:国难当头家园难保,囤积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付之一炬,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哪怕在一贫如洗时还是东山再起的底气。所以老东家跟长工磨树皮吃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落脚地,凭我的精明能干,照样能置下地产,当我的财主。让长工不由自主地应和:那我还给您当长工。于是逃荒的路变得有了一丝曙光。这是封建社会以土地依附的的生产关系,有它存在的自然与合理性,不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板与员工的组合?不同的只是一个经营土地,一个经营市场。现代版的逃荒就好比温州老板跑路,国家面临大经济萧条,家庭资产缩水再所难免,市场投资减缓,需求减弱,产品滞销,紧接着就是资金链紧缺,投资额与市值差距越大,市场敏感度越高的企业,很容易面临“大饥荒”,大老板因资金无法运转,资不抵债现象乍现,一夜之间企业破产,老板开始“逃荒”。《一九四二》在这个经济的深秋里播映,是不是还有此等寓意?不过,影片还是最真实描述了苦难的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不是饥饿,不是政府的熟视无睹,欲盖弥彰,不是从云端掉入谷底的失重。老东家在唯一的儿子死的时候,伤心过后就毅然带着家里的女眷混迹“逃荒”行列,那时他有心爱的女儿,老伴,孕育着孙儿的儿媳,他有求生的欲望和肩负的责任。当老伴、儿媳相继饿死,女儿为了不被饿死诀别于他。他依然紧紧抱着刚出生的孙儿坚强地求生,那是他的生命还有延续的后代给他活着的动力与希望。然而当孙儿在他躲避枪子太紧的拥抱而被闷死时,他就不能活了, “逃荒”没有结束就厄然而止。“没有亲人,我还活着为啥?”老东家绝望地道出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亲情!有了它,就有了寻找幸福的意义,哪怕它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每走一步就离它靠近一步。这就是生存的最好方式。因为有亲人,就有分担与分享!在这经济凋谢的冬季里,《一九四二》大概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吧。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2012)

又名:走近一九四二 / 《一九四二》纪录片

主演:张国立 张默 徐帆 张涵予 刘震云 史航 

导演:蔡小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