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看过原著,但仅就剧集本身而言,该剧仍可以说是制作精良。尽管删改痕迹明显,但不影响整体逻辑。刑侦部分虽说智商含量不高,却也自圆其说。被削弱的男女主对角戏虽然戏份不多,仍火花四溅。现主要针对这对最被刻意遮掩的主线关系,探讨一下这个故事最为争议所在。

三观讨伐大可不必

很多CP粉之所以被大肆抨击三观,源于这个故事若对应在客观现实里,的确显得CP粉有些失智。让一个被百般虐待的女人和施虐者强凑CP,无论如何也无甚道理,即使施虐者长得犹如彭老师般英俊。且不说现实中遇不到长成彭老师那样的罪犯,即使受害者当真中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更多是源于强弱对比之下,为了合理化自身处境、减轻痛苦而触发的自我保护机制,是弱者的自我洗脑术,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无异曲同工之处。更不用说故事设定中的女主胆识过人,有着强大的个人意志,她爱上男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这种三观讨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不过是个以霸总文学为核心看点的虚构故事,与现实根本无甚可比性,说到底,满足的不过是些被日常压抑的隐秘性幻想罢了。

霸总文学并非今时今日之产物,在古早的经典灰姑娘叙事中已经可以看到雏形,却在今日显现蓬勃之势,让不少女权主义者大失所望,愤恨前辈们浴血奋战得来的成果被一朝推翻,实则是本末倒置了。

今天的女性为何爱看霸总文学?很难说是因为现代女性想要回到原来的笼子里。这其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成因,但最显而易见的有两点。一是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与现代社会对女性事业与家庭高要求的双重压力,导致普通女性对强大力量的渴望而不可及。第二点则很值得玩味,与女权主义者的失望恰恰相反,正是现代的女性解放运动将传统社会中被压抑的女性欲望释放出来,才有了今天的霸总文学对女性情欲的大胆书写。至于为何一些女性即使在性幻想中也乐于处于服从的位置,部分可以参见第一点原因。

法国导演欧容曾在其2013年的电影《花容月貌》上映时接受媒体采访称

It’s a fantasy of many women to do prostitution.(很多女人都幻想做妓女)

当时受到大量舆论抨击,尤其是女权主义者的指责。这话乍看之下的确很容易引起公愤,因为它不仅不政治正确,而且出自男性之口,极易成为强奸文化的托辞。但仔细想来,这话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这里面既有对情欲的宣泄,又有对禁忌的挑衅,包裹在一层安全的幻想皮囊下,对长期饱受压迫的第二性来说,实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毕竟女权运动几十年来,也就出了一个牢牢掌握性主动权的虚构人物——《欲望都市》Samantha。可人家年薪几位数呢?!普通女性可没这代入感。

共情罪犯人之常情

说回该剧,这个故事的第二个槽点在于对男主的美化欲盖弥彰,不少人因此盖章作者一开始屁股就坐歪了,纵使把女主塑造得再强大坚韧也难掩其司马昭之心。

那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能不能共情罪犯。

一些人认为,这种变态级罪犯在人格上就异于常人,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伤害别人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快感,对这样的人共情,无异于东郭先生与狼。

且不说有多少罪犯属于这种变态型人格,单看该剧中男主的情形,作者显然是想赋予他一个丰满的人物弧光的,从兽性到人性,一步步均有迹可循。

那这种书写究竟有没有意义?这是变相鼓励共情罪犯吗?

首先,私以为共情罪犯没什么问题。这只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都是拥有同理心的普通人,所以我们会心疼他孤儿的身世,暴力的成长环境与夜不能寐的痛苦。

但成年人应该懂得区分理智与情感,理智上只要触犯法律、伤害他人就得接受制裁,情感上的共情则让我们去叩问“何以至此”。作为对照组、同为孤儿的小武承担的正是这一功能,陈警官之于小武,女主之于男主,都是救赎,差别只在于介入的时机与方式,结果竟是天壤之别。

我们应该警惕的倒是,这种共情被利用。剧中最虐心的一幕莫过于男主用枪抵着女主叫她吻他。女主难道不明白这只是男主的一点绝望的奢求吗?可她依然狠心拒绝了,这其中当然有死也不从的恨,但更多的是为了戳破他的幻想,不让他为自己的过错找到哪怕一丝借口与原谅的机会。毕竟罪犯也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达成心理自洽。

因此,像女主这样的恐怕才称得上真正的美强惨大女主,只不过,对于屏幕前的广大普通女性来说,代入女主视角还不如代替她臣服于男主的霸道深情之下更能够接近那个假想中的强大自我。

当然,话说回来,就凭男主作为一个将暴力刻入骨髓的人,被女主反虐得痛彻心扉后都没动过一丝杀了她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就足以秒杀一众言情剧里伪深情真自恋的假霸总了。

彭老师,yyds!


阳光之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