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ED演出家为竹下良平,本文主要是分析竹下良平的OP·ED演出特点。先上视频。

【咒术回战】ED2 TVアニメ『呪術廻戦』ノンクレジットEDムービー/

感觉《咒术回战》新ED完全可以说是竹下良平最佳的OP·ED代表作了,他在这个ED里担任了分镜和演出。回溯了他以前几个OP·ED,可以说是几乎集齐了所有他的特点,截了以下几张图,以下几张图的镜头是按照顺序的,我认为可以概括竹下良平的演出特点:

但《咒术回战》先放一边,等下会一点点说,先从他以前的作品入手。

我没有系统整理过他做的OP·ED,从bangumi资料上看,他最早做的OP是17年的TV动画《Just Because!》,也还是先看视频:

【10月】Just Because! NCOP&NCED【BD1080

我觉得这个OP也很适合概括竹下良平的特点:

1、喜欢带有运动感的画中画,或者说喜欢在电视荧幕16:9的画幅里玩其他比例画幅(强调媒介性),对画面做出切割。

《Just Because!》的开头就随着音乐用四个打开的小框框来展现男主角除外的四个主要角色。而结尾又使用了两个竖状框框,展现男女主角的脚步,是相反方向的。这也暗示了这个故事的走向:随着高中生活的结束,他们必然会走向不同的未来。

在这个OP中,这种画中画实际上学习的媒介是漫画,许多动画演出家都这么玩过,最近比较有名的是安藤正臣(人渣的本愿、彼方的阿斯特拉),但我觉得他玩得很僵硬。关于漫画式演出之前也在别的答案有提过,之所以在动画里学习漫画的表现方式,当然是因为有一些作者想要表现的效果漫画更有效,这是一种取其所用的方式。举个例子:今石洋之曾爆料了自己漫画性文法的演出是从鹤卷和哉那里学来的,他说过:

“当漫画原作被动画化时,全部换成动画的文法的表现的画,会失去很多要素。动画是集体作业,漫画是个人作业,因此没办法,虽说如此,这对漫画来说那种微妙的感觉(nuance)啊空气感都消失了。鹤卷先生很讨厌这样,漫画好的地方,应该就这样还原。庵野先生也同意。所以《彼氏彼女的故事》时,网点纸就这样贴上去,分格直接就这样出现。”( 出自《Monthly MdN 2017-05》 )

想要理解今石洋之这段话,看看《彼氏彼女的故事》第26话就知道了,第26话是最终回,但分镜全部复刻漫画,有点像是做成动态漫画一样,但又有区别,可以说相当实验,而且不是偷懒,因为动画组全都对漫画进行重画了。《彼氏彼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对动画这种媒介能展现少女漫画的内在世界这个宇宙的多少分而进行的一次实验。

跑题了,竹下良平其他OP·ED作品里也有玩其他媒介的画幅的,比如他做的《情色漫画老师》的OP开场:

这里的媒介是原型为Wacom的数位屏,呈现出一种屏幕中有屏幕的媒介重叠演出效果,而且还使用了旋转的方式增加了调皮感。数位屏也是纱雾这个角色的象征,作为强调人物特摄非常具有代表性。

还要非玩画幅的,但强调媒介性的例子,依旧是《Just Because!》的OP:

《Just Because!》里面的一个角色小宮恵那是摄影爱好者,因此从她的角色特点引申的媒介便是相机,看视频就会知道,这里她举起相机拍照的连续动作被几个她拍的照片的镜头给割开几段,接着后面这个镜头又做了一段相机拍摄的定格运动:

2、跟随音乐节奏,制造影像的顿点,形成富有节奏感的影像。

比如《Just Because!》的OP里面,他会在一些镜头制造一些停顿的地方,或者用一些符号性的内容制造节奏感,比如下图:

这里便是采用了展开的竖状画框制造一个影像的顿点,而且竖状画幅里的内容是对男主特写,突出男主细微的神情变化(笑),这也是画框之外的中远景镜头下没有的内容。这仿佛就像是画框外的画面是相对静止的,而画框内则是有变化的,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就制造了一种节奏感。而这里具备符号性的,便是漫画一样的竖状画框。

无独有偶,《情色漫画老师》的OP也有:

你看,这里就也有一远一近,而且这里还利用了非现实背景、线条变色以及其他特效和实拍风格的中远景镜头做区别,也获得了节奏感。

如此对OP·ED影像制造顿点形成节奏感的演出家出名的还有长井龙雪,我也写过:

长井对人物视线的演出其实是配合镜头运动的,你会在长井OP、ED中看到许多角色突然望向镜头的画面(如下面《龙与虎》OP1的视频封面),如此有特点的演出手法也被称为“长井节”。
就拿《龙与虎》OP1来说,前两个镜头,分别给大河和龙儿一个往上pan的运镜,然后两人望向镜头;又或者是最后的少女三人镜头,实乃梨望向画幅的左端,亚美转头向身后后望,大河从右望向正面,配合镜头的从下往上pan,或者是左右摇,人物视线和镜头运动形成了多样不单一的节奏感。

の・ようなもの——站在日常的中心去“看见”

3、多采用空镜头,且空镜头经常有一个“回响”。

《Just Because!》的OP是一个非常写意、注重氛围的OP,这也是因为和片子本身的特色相符。其中OP有诸多空镜头,比如这个:

棒球手套、棒球棍和棒球。因为男主和他基友男二是玩棒球的,棒球在他们的青春里是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说空镜头有“回响”,是因为这个镜头之后的变化是这样的:

出现了人物并且成为画面的新的主体。这里运用了他上述的特点——画中画、制造影像的顿点,让空镜头之上出现与空镜头中的事物有关联的人物,也就是说竖状画框里的男主,与空镜头里的棒球手套联系起来,这便是“回响”。

4、擅长截取生活的瞬间,以及塑造带有朴素精神的生活感的日常,并且强调时间的流动性。

其实上面举到的例子不多不少都有展现这一特点。竹下良平在必要的时候,很懂得截取日常的某一片段,串联起来,为无意义的生活片段赋予意义。更进一步说明的话,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片子里的角色的话,其实经常对自己日常生活某一瞬间是没啥想法的,但这些“没啥想法”的瞬间被竹下良平“截取”了下来,成为影像本身,可以说竹下良平为这些无意义的生活瞬间赋予了诗意。

比如上面提到的在OP里出现的惠那的照片:

这些都是配角,但这些配角都有他们的故事,或者说,在他们成为故事一部分的背后,这些角色似乎都有他们的人生。

这里便是利用了相片的媒介特性,展现生活的某个无意义的瞬间,然而这些瞬间串联起来,会让人发现曾经存在过的这些日常碎片是弥足珍贵的。

他做的《宅男腐女恋爱真难》ED也有利用照片的媒介特性:

以上的例子涉及了几种媒介的引用,因此也会按照媒介的特性进行一些对号入座的画面处理,比如拍摄动态的照片有拖影,这一点在《咒术回战》的ED里很重要。

竹下良平也利用媒介的特性强调了独特的时间流动感,这里的照片对动态的展现,正如视觉文化研究学者周诗岩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尽管各种社会理论都在倾向于赋予时间以优于空间的特权,整个美学世界却一直致力于‘把时间空间化’。”( 赵和生,《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把竹下良平几个特点说完,可以来分析更为复杂的《咒术回战》ED2了。

也是分点来说。

首先第一个特点,喜欢带有运动感的画中画,在电视荧幕16:9的画幅里玩其他比例画幅,并强调该画幅的媒介性。

利用了手机竖屏摄影,在16:9的荧幕里以竖状画幅展现了各种丰富的竖状构图,而且强调了媒介的方便运动的特性,所有涉及手机摄影的镜头都在动。

这并不是第一部这么玩手机影像的动画。以竖状画幅为代表的手机影像之所以会流行开来,我觉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三个东西:生活Vlog、手机直播、抖音。日本动画也做了非常多竖状画幅的手机动画。然而第一个让我觉得手机影像侵入到TV动画的,是上面提到的《宅男腐女恋爱真难》,不过是OP。

【BD1080P+】宅男腐女恋爱真难 NCOP&NCED_哔哩哔哩 (

主要是后半段,那段手指舞,正是当时日本抖音(Tik Tok)所流行的东西,也就是说,抖音的流行趣味、竖状画幅的影像以一种经过编排的方式,成为了16:9动画的一种演出方式。去年的《租赁女友》也有类似的。这些都是抖音带来的影响。(《宅腐恋》的OP比正片不知道好看到那去了。)

《租赁女友》OP

除此之外,还有更接近《咒术回战》的例子——《剧场版 吹响!上低音号~誓言的终章~》。这部剧场版出现了该系列TV版没有的元素,那便是手机摄影的影像,偏Vlog。

相当有意思的是,我们从头到尾都不知道片子里拍摄手机视频的人是谁,但我们观众却接受了这种表现方式。本来,正篇相比于更加私人的《利兹与青鸟》,是关于更为开放的群像的,但手机竖屏拍摄的演出多次轻巧地将时间拉回至曼妙的私人空间,当然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一种生活感。《咒术回战》可以说同理,只不过ED最后告诉了观众拍摄者正是男主角虎杖。

除了手机竖屏摄影,《咒术回战》ED2还有这样的画幅:

这便是该ED出现的第二种媒介,超8毫米胶片的影像,超8毫米胶片画面放映尺寸为长 4.88毫米(0.1921英寸),宽3.68毫米(0.1449英寸),还能记录声音。超8毫米胶片是70年代-80年代,非专业人员的影像摄影爱好者最常使用的一种胶片,因为该胶片可以用当时的便携式摄影机Super8来拍摄,在那个没有数码摄影机的时代可以说满足了许多电影青年拍摄独立电影的愿望。

从现代智能手机摄影影像到超8毫米胶片影像,可以看出竹下良平利用了各种媒介的特性,让画面在各种摄影媒介中游走,同时也达到了现代的媒介与过去的媒介在影像上的对比作用。

结合该ED的内容,这是这些角色未曾、或说未能经历的一种珍贵的日常,摘抄“少年JUMP吧”微博:“网友さびつき:ED里的画面里有扫落叶、穿冬装的场景,感觉是十一二月深秋的季节。而目前原作里‘涉谷事变’是万圣节,所以整个ED搞不好都是‘不存在的记忆’……”(Sina Visitor System

因此,在这里的超8影像是呈现一种关于日常的怀旧感,而怀旧本身并不需要有一段真实的过去去怀旧。之前写《昨日之歌》的时候也写过:

怀旧的英文“nostalgia”来自两个希腊语词,分别是nostos(返乡)和algia(怀想),美国学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认为nostalgia“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她还指出怀旧“具有某种乌托邦的维度”,可以说,怀旧本身是具备浪漫主义色彩的,取决于“奇异的不可预测的特质”。

“我们”为何需要唱起《昨日之歌》

通过超8影像,竹下良平很好地勾勒出这些未曾存在过的日常的乌托邦特性,也通过和现代的手机影像塑造出了对乌托邦日常的怀旧感,侧面也反映了这些日常是虚无缥缈的。

而以上也有赖于竹下良平对这些日常的瞬间的截取,这也引出他另一个特点:擅长截取生活的瞬间,以及塑造带有朴素精神的生活感的日常,并且强调时间的流动性。

上面的模拟超8影像的几个镜头,海浪、沙滩上的背包、背光的树枝,有什么意义吗?无意义。然而和正片以及整个ED联系起来看,这些无意义的日常光景不正是虎杖他们所失去的东西么?无意之间,无意义的瞬间有了意义,生活的历史被赋予了诗意。

而竹下良平塑造日常的生活感,还有上面说到的第三个特点:空镜头,而且空镜头“必有回响”

这是ED前半段的两个空镜头:

而ED的后半部分中,同样的风景,却出现了人物,人物成为了镜头内新的主体存在:

可以说,这个ED因此让前后互为镜像,后面的人物出现回应了前面的空镜头。寂寥的空镜头变成了热闹的日常,却又因为这些日常是带有一种怀旧感而更加显得寂寥。

上面提到的第二种特点(制造影像节奏感)在这个片尾平缓的ED没有多大显现,但也有通过不同的媒介影像、动态的手机和超8影像与静态画面来配合音乐。所以这一点略过不说。现在可以对这个ED做出总结:

竹下良平在《咒术回战》ED2中,利用了诸如现代的手机影像和超8胶片影像等多种媒介的特性,以及既有释放又有回响的一张一弛,对虎杖他们珍贵的、甚至可能是“未曾存在过”的日常进行了一种截取,原本无意义的生活的某段过去获得了一种值得被歌颂而怀旧的意义。在此中,竹下良平利用画中画、空镜头的手段可以说是完全升级,并且融入到了整体之中,既有静止的瞬间,也有流动的时间,不同媒介的特性也能在日常生活的共性中获得内部统一。

对我来说,最好的OP和ED安排是这样的,OP应该是对这部作品的主要想呈现给观众的内容(故事、角色、世界观)以及表现风格的一次默片式的编排展示,而ED就像是题外话,可以和正剧故事本身无关,可以是正剧中不存在的时空(比如《SSSS.古立特》的ED),总之,ED是更值得自由发挥的地方。《咒术回战》的ED1是极简风动画MV,是跟随音乐的;ED2便是这个“题外话”,它很好地呈现了《咒术回战》这个经常带有恐怖、沉重感的作品的另一面,关于少年漫画的那些“友情”,关于主角他们难以获得的日常,这就像是一种对诉求的温柔回应:既然他们在正剧里无法得到这一切,至少让他们在ED的另一个时空中获得也好。


咒术回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