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5-15

甲午风云:《甲午风云》随感

给四星是稍微有点高了(实际我觉得值三星半),但是冲着三点原因,再加半颗星:
1、爱国电影,价值观很正
2、演员等非常敬业,演出了中国人民的“样子”
3、1964年的老电影,具有历史价值。值得回顾。
我出生于1997年,但我永远无法忘记1894年9月17日午时打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海上战争。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来,我仿佛都能听到大东沟上空的隆隆炮声,闻到两国舰队冒出的团团黑烟,看到战舰交错白刃相向(文学手法,甲午海战应该是没有白刃战的),尝到不止于苦涩的黄海海水,听到,水兵们在甲板上的奔跑呐喊。而每回忆起这场战争,我的思维总是会长时间驻留在一艘名为“致远”的穹甲巡洋舰,它在北洋舰队最为危急的时候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也许还有鱼雷。)纵使甲午战场如何昏暗混乱不见天日,它的疾驰却犹如雄壮的烈日迸发无法抗拒的能量。它的管带和水手们是如此的视死如归:注定失败的战争、注定葬身的命运,却有无所畏惧的决心。
《甲午风云》的随感和评价
演的很好,做的用心,情真意切。民乐的配乐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我们很容易被带回那个时代。没有高科技,仅凭演技、剧本、配乐,一些基础设施和有限的外部援助等,在60年代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可以了。我有一个感受是:打仗固然难,但是在晚清“想要”打仗更难。即使请战也要冒着被革职甚至杀头的风险,即使想为国杀敌可能也会被怯懦小人背后谋害。这也许是比战争的injure更加painful的。
溢美之词不必多讲,我谈两点问题:
1、剧本的思路有问题。全剧太过于依赖邓世昌了,从开篇到结局几乎都是围绕着邓世昌展开。邓世昌固然是一位十足的正面人物,他的形象(包括丁等)也许因此塑造的足够充分(但也许仍然会脸谱化。什么叫不脸谱化:邓也是人,他面对残酷的战争就没有一秒钟动摇吗?是人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动摇对不对。真正的英雄应当是即使害怕过、动摇过,仍然能贯彻自己的信条。),但是没有邓世昌就打不了甲午战争吗?不是。当看到《甲午风云》这个宏大的主题时,观众期待的应该是对于甲午战争始末有一个全面、透彻的描绘,战争应该是主题(可以商榷),然后在其中涌现了英雄人物和叛国小人等等。《甲午风云》大半片在动嘴。然后真的开战了,描绘的极其仓促(对于日舰就不用说了,就给了吉野舰长和随从、水兵的刻板镜头,完全忽略了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为首的本队。):列队形、旗舰旗杆被炸、致远接替旗舰、邓世昌发号施令王国成开炮打得很准、炮弹用完了、邓世昌说“撞沉吉野!”(我一脸期待等着他做最后的演讲,结果一点也不浪漫!)、致远追吉野跑(真的能追上吗?)、致远沉——结束了!我想替全体观众问一句:我们的战争呢?这就结束了吗?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命名,我会叫《民族英雄邓世昌》。它承担不了《甲午风云》这个主题。
2、历史考证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撞沉吉野”全是假的。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三时许,直到致远沉没之前,邓世昌可能从来没想过要撞沉吉野!2011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不清了可能不准)刊登文章,(借致远残骸被发现的机会)专家重新考察文献并用模型推演,还原了黄海海战始末。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致远当时突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炸着火的旗舰定远(也可能是为了追击敌弱舰赤城)(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核心攻击目标,也是北洋舰队最强大、最珍贵的两艘战舰),结果因受到敌主力舰队极其猛烈的炮火攻击而被击沉。而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当时作为第一游击队旗舰已经绕到北洋舰队后方,致远需要掉头180度才能去撞吉野!
任何中日官方、民间的文献均无致远去撞吉野的任何记录。
再者,吉野的最大航速高于致远数节,这点邓世昌身为管带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船有没有对手快。他真的能撞上吗?(不过并不是说致远没去撞吉野他就不是英雄了,这点后面还会谈到)
定远管代刘步蟾在剧中被描绘为站在方伯谦一边的反面角色,但事实上刘步蟾是一位爱国将领。威海卫港失守后,他毅然炸舰自沉。(为什么自沉?同级舰镇远被日本人俘获后,以原名编入了日本联合舰队,并以此羞辱国人。)
致远真的接替了旗舰指挥吗?即使定远信号旗被毁,第一备用旗舰不应该是同级的镇远吗?
此外,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军门)和镇远管代杨用霖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都拒降自杀,难道偌大《甲午风云》只有一个英雄邓世昌吗?
另,剧中“炮弹里全是沙子”的剧情也存在不属实。北洋水师确实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本,但原因并不是这样。(详情自行考究)
这方面我不得不说几句:我们总说日本的教科书歪曲历史,我们的教科书对于历史就足够重视了吗?我记得我上中学的历史教材介绍甲午战争的篇幅好像只有区区半页,放了两艘船的照片和邓世昌头像就算过去了。这样真的可以吗?我们的国民真的了解历史真相吗?你看,64年的电影,就在历史考证上漏洞百出。
所以,这是一部有诸多缺陷的好电影。所以我也真的期待一部运用现代技术拍摄的更加优秀的甲午战争作品!
甲午中日战争(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事实和反思
我最后发现无论致远是不是撞吉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邓世昌是一位英雄。北洋水师有很多英雄,他们也许只是水手,他们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却无法拯救必败的命运。甲午中日战争让我感到,最难的不是打不过。而是明知道打不过,却还要以100%的勇气去面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世昌对他的水手们说的话: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现在的形势危急,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甲午战争是一场清朝(基本上)必然失败的战争。我们纵使有两艘巨型铁甲舰和四门双联装大口径主炮(我去威海参观过定远模型,那主炮确实够大,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北洋舰队的大部分战舰都是19世纪80年代从欧洲订购的(比较老旧),当时清朝海军的强势让日本人极其惊恐,所以接下来的10年就有了天地逆转。北洋舰队虽然操练勤奋,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和更新装备,十年后还是那几艘旧船。日本在这10年举国上下疯狂敛财,最终以最快的速度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弹药。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日舰炮的平均射速是清舰的10~20倍,而每发炮弹的威力是清炮弹的100余倍!后人对于日舰残骸的考察发现,参与甲午海战的日舰被命中的多是要害部位,说明北洋水师的炮手们打的非常准!奈何威力实在相差太多。事实上,致远舰很可能在冲出去掩护着火的旗舰的最后时刻,承受了来自多个日主力战舰的死亡火力。现在想想,不沉才是见鬼了。方伯谦之流以及主降派也就不是不能理解了:如果对手比你强2000倍,不跑、不投降还等死吗?当官的都不傻,差别只是责任心。
关于战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国际社会无不呼吁叙利亚停止战争,让人民免于苦难。但是却有必须要战争的时候——不是侵略战争,而是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时候。有说法认为,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是罗斯福一手策划好的,目的是为对日宣战提供借口。为什么对日宣战?因为罗斯福意识到必须要参战。为什么必须要参战?日本法西斯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疯狂扩张,而一旦日本继续扩张对美国西海岸产生威胁,美国在欧洲的兵力就不能保证,而一旦不能保证,协约国就有可能输掉战争,法西斯就可能胜利。当时,美国的民众不懂得对日宣战的急迫性,有女议员投了宣战的反对票。固然,打仗会死人。但是不打仗会亡国。美国的参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海战也是这种“必须要”的战争。我们可能打不赢,我们根本打不赢。但是就像百姓的愿望那样:必须打。要守护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要亮出自己的剑。这也是《甲午风云》的启示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今年2018年,这十年发展的很快。我们习惯于微博微信,我们沉迷于电视剧和游戏,我时常在想:发展的越快,是不是迷失的也就越快呢?对于历史,应该尊重而不是扭曲,应该铭记而不是背叛。120多年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们的先辈为了祖国的事业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对他们愈了解,我们就愈珍惜今日的和平,就愈发明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邓世昌和无数先辈一样,用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今天。国歌正是他们精神的写照。这些东西网络直播不能告诉我们,内涵段子不能告诉我们,低俗的电视和游戏也不能,需要我们静下心仔细领会。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甲午风云(1962)

又名:The Naval Battle of 1894

上映日期:1962片长:100分钟

主演:浦克 李默然 周文彬 庞学勤 任伟民 

导演:林农 / 编剧: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

甲午风云的影评

S
S • 观后感
S
S • 观后感
食利者
食利者 • 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