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聚餐,如果一位朋友在卫生间滞留的时间过长,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评价。因为他肯定是遇上什么事情了。而特别地,如果她一位女性朋友,这里我提供一种可能会有些许冒犯且仅从个人角度出发的猜想:

刚刚聚餐的推杯换盏,以及进食产生难以言喻的负罪感,全部一点一点地,抽离了身体,被马桶送入城市的排污系统。

这部有关健身操的剧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决定追下去。靠的不是什么抓马的剧情,而是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先是给到卫生间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后是女主角对着镜子若有所思地补着口红。她演技很好,她的脸上写着欣喜和解脱。我一下子猜到,她刚刚一定是吐了。

“下不为例。”对着镜子,她脸色苍白,有些疲惫地告诫自己,像是做错了事情的小孩,但我知道,她不会悔改。

我对这种直觉的准确性感到悲哀和同情。我们好像处在一个世界。一瞬间,我想投射进银幕中,给她一个“我懂你”的眼神,并悄悄地,不会打扰似的,说一句:“你还好吗”?我知道,此时的她正被自尊和自责紧紧地包裹着。

曾经我也和食物宣战,多多少少还算坚持到了最后,我完全能理解她的心境,我完全能理解那些在卫生间奋力摆脱食物负担做出的努力。为什么?为了保持“健康”,为了姣好的曲线,为了良心上的安逸,更为了满足男权社会让你无处遁形的凝视:

“保持空腹,你的人生会更轻松如意”。

医学英文语境中这被定义为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特定地有,Binging (狂饮)and purging(壕吐)专门来形容这一过程。用白话讲的也就是,吃了吐,吐了吃,一遍一遍地在心理和生理上折磨自己。

苏珊伯顿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生活上再一次袒露自己二十多年来和进食障碍抗争的心路历程。这期谈的是恢复,她觉得那就是变得正常。和正常人一样,奶茶,零食,大餐。。。这些可以成为“正常的”进食选项。不会变得畏手畏脚,更不会产生任何负罪感。日出日落,每一天都过得淡然。

但我也清楚,恢复不容易,变成“正常人”更不容易。外貌焦虑,身材焦虑等从自我和社会的角度交织在一起给你压力。有时候一个意味深长的打量就会让你无处遁形。没有强大的自信和勇气,怎么去和这样的约束和“规则”抗争。

在做过相关调查之后,苏珊从医学角度鼓励大家:“康复后的我们,大脑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

这对我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当我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时,我觉得是时候了。享受眼前,变得更平静,更专注。当身体的反应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喜怒哀乐也在掌控之中。不再斤斤计较食物的卡路里,不再困惑与少糖多糖的选项,这样理想的“正常状态”真的可以算是灵魂的飞升了。

不是说拒绝所谓的“健康饮食”。真正健康的饮食绝对不是处在光谱的两个极端。在一定范围内,你可以进行舒适的选择。这才是正常。今天说的有点多了,但饮食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有所重视,拥抱自己,人生的许许多多都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