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更新。20181205
——————
先撇清关系,《七武士》的价值绝不仅在于构成对某一政治话题作出回复的可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纯粹是因为11.16资料馆开映前沙博士提了一嘴而引起了我的好奇。但是豆瓣影评、知网都还没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论述,所以就更加好奇了。
发了一条广播,友邻为我指路,尤其感谢 @大吉岭 提供的(我读不懂的)日语网站信息,感谢大豆瓣共荣圈。https://www.douban.com/people/85950631/status/2300686020/
在两本书里面找到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但说实话其实都没就这个话题深挖,也没有很完整地呈现到底当时左翼怎么个批判法,又有哪些其他不同方向的声音。仅仅摘录相关如下,以便日后索引扩充:
我初次看这部作品时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愉快的。对作品的评价另当别论,只是由于我对这部作品上映时期的社会情况有我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能以愉快的心情欣赏这部影片。
一九五〇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在五三年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爆发时我十九岁,当时正值日本恢复了征兵制度,我正好在规定的年龄。因此非常担心会被送到朝鲜战场上去。我是绝不参加战争的。我以为绝对不会允许日本参加美国同北朝鲜、中国、苏联的战争。但是战后五年,美国却要求完全没有军队的日本建立名为警察预备队的军队。而且,假如日本同意的话,美国肯定希望让这支新成立的军队在美国的指挥下同共产党的军队作战。对于宪法明文规定不得持有军队,不得发动战争的日本来说,我认为警察预备队是违反宪法的。面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受到外国进攻时有自卫权利”的议论,不久就把警察预备队改名为自卫队。并不断向正规军发展。警察预备队改名为自卫队,正是公演《七武士》的一九五四年。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村庄的百姓们为了防御强盗的袭击保卫自己的村庄,专门雇佣了七个职业军人的武士抵抗强盗入侵的故事。我觉得这是一部对成为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的自卫队的存在持肯定态度,并宣传自卫队存在的必要性的影片。因此,我对这部影片很反感。
日本战后宪法这个事情……其实很吊诡。可以参考《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不过佐藤忠男也就说了以上这些,主要是他个人的政治观点。后面都在批评《七武士》里把农民塑造成“昆虫”一样的低劣形象。这一点我是很不同意并且觉得非常肤浅的。引用 @小城鱼太郎 的影评:
尚未从历史的意义网络里浮现出来的农民取代主家成为武士为之献身和叶隐的对象,他们的主体性也和大名们一样固执、专断、坚不可摧,还有后者不具备的伏低做小的柔韧。这种历史的颠倒只有在讲述故事的年代才会发生。一种另类左翼书写,从农民中来的菊千代简直和赵树理一样重要。
黑泽明根本不是在贬低农民,他对武士的赞扬毋庸置疑,对武士衰落的惋惜也基本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但他从武士的立场上看向农民也绝非一个简单地贬抑,而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复杂性,尤其是似弱实韧的特质。不是摆上神坛才算尊重好嘛。
扯远了。另外一本书也提到了一部分(主要还是佐藤忠男):
佐藤的文章中还有一些地方提及《七武士》,但只是批评黑泽明以及由这部影片推出的结论——赞扬军事力量。佐藤写道,如果对《七武士》做一个挑起争论的引申,那么它“论证了日本重整军备的合法性;1954年,保安队和海上保安厅重组为自卫队,明显违反了1947年宪法的第九条”。他的观点和一个有相同倾向的美国人的看法一样,都并不奇怪。弗里德里克·卡普兰(Frederick Kaplan)在《影者》(Cineaste)杂志上写道,《七武士》中的火枪是西方帝国主义的象征。卡普兰想当然地认为,农民和武士的共同努力是“革命的团结”的例子。……
一位年轻许多的批评家吉本隆明采用了大岛渚对黑泽明的评价。黑泽明选择了时代剧,因为在日本,时代剧是一种耳熟能详的类型片。这使得他在“建构一个作为民族国家的日本以及当代日本自产的帝国主义”时,能够让观众成为“同谋”,尽管他本人的政治观点是反军国主义的。
书里面还提到了Frederick Kaplan和斯蒂芬·普林斯(Stephen Prince)的(其他)一些观点,但因为太nonsense了就不摘录了。

目前搜集信息如上,有待日后扩充。
—————20181205—————
友邻 @大吉岭 翻译的小熊英二谈《“民主”与“爱国”》中有不少谈到战后日本与黑泽明电影的部分,认为黑泽明是一位“战后”导演,尤其是他1945-1954年间的电影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情绪:
几乎同一时期,一家电影院开始放映黑泽明作品特辑,我去看的时候,放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七武士》。当时电影院是满座的,影片刚放完全场就响起了掌声。在那时,我就想:“原来如此。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这就是当今时代人们的心态吧。”就像在《“民主”与“爱国”》里也提到的,《七武士》里其中一个高光场面,是武士的主将面对想要逃离战斗的农民时,斥责道:“保护他人的人,才保护得了自己;光想着自己的人,是连自己都保不住的!”
又有:
问:刚刚也提到《七武士》了,《“民主”与“爱国”》里也好多次谈及黑泽明的电影吧?
这本书的话,比起用现在的价值标准去指出战后思想的局限,更重视的是,去再现出现这种思想的那个战后年代的精神状况。为理解战后不久的那个年代的精神状况,黑泽明的电影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就像我刚刚说的,当时有个电影院重放黑泽明的电影,第一部就是《七武士》。刚好那时我刚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当时就去重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就有了这样一种想法,觉得战后的精神状态大抵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吧。
《七武士》这部电影集中包含了战后思想的情感特征。比如说武士和农民的对比。农民是卑贱的,什么也决定不了,只能顺从权威。与之相对的武士呢,孤傲自立,不向任何事物低头。读过《“民主”与“爱国”》的人就会明白了,这种对比,正是丸山真男和大冢久雄所批判的“封建的”人物形象,和具备“近代”的“主体性”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一群武士,却训练手足无措的农民们使用竹枪,团结一致抵抗山贼。我在《“民主”与“爱国”》的注释里也写到,《七武士》上映当时,多田道太郎曾经评价说,这部电影所描述的主题是,知识分子和农民,或说先锋派和民众之间的联合何以可能。即使是一般的观众,看到竹枪训练的画面后,脑海中浮现10年前战争记忆的人也很多吧。在10年前我们自己所经历的那场战争里,实际上军部和政治家,不仅作战表现非常不堪,而且充满官僚主义作风地声称“无责任”,还持可耻的利己主义立场,强让国民遭遇了巨大的损失,自己却不承担战争的责任。在有过这样战争体验的人们心里,怀有“其实也想像这样战斗一回”的心情,听起来也并非不可思议。
《七武士》就是这样一部描绘战败后的日本所希望的“理想之战”的电影。在迫不得已的自卫战中,大家超越相互对立和利己主义,共同联合起来。这是知识分子也好一般民众也好,左翼也好右翼也好,都能有同感的土壤吧。
在最后的画面里,武士的主将说:“又是一场败仗啊。”在留下“失败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信息后,电影就结束了。日本在10年前就战败了,所以用“正义获胜,邪恶失败”这样的故事套路是行不通的。
如此一来,在头脑中重新审视一番《七武士》,就会觉得丸山真男也好、竹内好也好、鹤见俊辅也好,大家都感觉到了共通的精神状况。然后就要说到脸上的表情了。
关于这一段小熊英二谈的部分,我倒觉得有可商榷之处。我同意的部分是“七武士训练农民使用竹枪”是黑泽明在探讨“知识分子和农民,或说先锋派和民众之间的联合何以可能”。从黑泽明的一系列电影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推崇某种值得仰视的精英形象(也可说是个人英雄,同时在人格和能力上占据至高位,例如《椿三十郎》《红胡子》等),并且认为这种精英能够引导、教育、乃至救赎大众。不过在我看来,《七武士》反而溢出了这一类型框架,尽管作为群像的七位英雄形象值得仰慕(并且暗中抨击了战争中无所作为的政治家),但被救赎的对象农民也并非简单的“卑贱的,什么也决定不了,只能顺从权威”。事实上农民的复杂性和韧性才让他们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志村乔最后说的“又是一场败仗啊”,或许是在日本战败这一事实之下必须导向的判断(正如小熊英二所言,因为日本的战败,使得“正义获胜,邪恶失败”的故事套路在日本观众那里是无法接受、行不通的),但也可以认为是对农民主体性的承认。武士与农民,在战争中并非对立方,而是同一阵营的战友,并且武士还教育、指导了农民,但结局未说是强盗的失败,反而是武士的失败与农民的胜利,这才是这部片子值得玩味之处。

七武士七人の侍(1954)

又名:七侠四义(港) / 七剑客(港) / The Seven Samurai / Shichinin no samurai

上映日期:1954-04-26(日本)片长:207分钟

主演:三船敏郎 志村乔 津岛惠子 岛崎雪子 藤原釜足 加东大介 木村功 千秋实 宫口精二 小杉义男 左卜全 稻叶义男 土屋嘉男 高堂国典 东野英治郎 上田吉二郎 多多良纯 渡边笃 小川虎之助 山形勋 上山草人 清水元 高木新平 大友伸 高原骏雄 稻垣三郎 堺左千夫 千石规子 本间文子 大久保正信 伊藤实 大村千吉 广濑正一 宇野晃司 谷晃 中岛春雄 清水美恵 熊谷卓三 夏木顺平 岩本弘司 堤康久 马野都留子 森今日子 加藤武 仲代达矢 宇津井健 山本廉 

导演:黑泽明 / 编剧:黑泽明 Akira Kurosawa/小国英雄 Hideo Oguni/桥本忍 Shinobu Hashimoto

七武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