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求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



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晓松奇谈》最后一期播出,这个前后坚持了两年多的脱口秀节目就此落幕。这是我近几年唯一坚持在看的两档节目之一,另一个是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

关于高晓松,从小时候听他写的歌曲《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后来一路追他的脱口秀节目《晓说》和《晓松奇谈》,并先后看完了他五本《鱼羊野史》,再看他导演或监制的电影《那时花开》《大武生》和《同桌的你》。我对高晓松的评价是其音乐才能高于脱口秀才能,再远高于电影才能。

先来说说高晓松的电影。这也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高晓松评论电影确实不错,虽没有多少学院专业的分析,但也几乎不输于任何一个民间影评大V。有些独到的观察和对幕后掌故的了解会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另一方面就是高晓松导演或者监制的电影,这个我实在不敢给予太高的评价。他早年的《那时花开》,文艺气息很重,但艺术水平不高。之后的商业电影《大武生》有一个看似不错的故事创意,但却配上了十分糟糕的叙事节奏和奇怪的演员班底。我曾意外看过这个电影的同名小说,虽然我不知道是先有小说再改编电影,还是先有电影再出的小说,不过小说叙事的糟糕程度确实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他监制的《同桌的你》,则基本沦为无数国产青春烂片之一,混在《致青春2》、《栀子花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中,你基本无法判断究竟哪一部更差一点。

这么会评电影的人,为什么就是拍不好电影呢,我想能说与能做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或者你找一个文学评论家去写小说,估计十有八九还不如高晓松拍的电影。

再来说说高晓松的脱口秀。以高晓松的出身背景和周游阅历,确实很适合做脱口秀。有人批评高晓松脱口秀中不乏信口开河甚至“胡言乱语”的成分。节目里有知识性硬伤当然是需要及时订正的。但对于观众而言,你不能把他的脱口秀当成历史公开课,它的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都和专门的历史课程有着天壤之别。或许你可以把《晓松奇谈》看作是富含一定知识性的袁阔成的评书或郭德纲的相声,这可能会更合适些。其实高晓松自己也没把自己视为开门授课的老师,他在《鱼羊野史》一书中的序言中便将自己比作旧时天桥说书卖艺的,我想他自己的这个比喻倒是十分恰当的。

看了百余集《晓说》及《晓松奇谈》的节目后,对他讲奥斯卡电影、讲二战后伤痛、讲世界杯与国旗等内容的印象颇深。但不喜欢他讲各国人文风物时有些偏狭的地理决定论,以及评价一些历史人物时过于片面且绝对的态度。至于他那几本《鱼羊野史》,整体上可读性并不很高。基本就是他电视节目直接转录成了文字,未加修饰和裁剪,有些话放在节目录说说还好,但毫无润色地直接落到笔端,就会有些显得过于随意。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当你读他这几本书时,有时候耳畔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他那地道的京片子口音,进而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听节目的快感。

此外,还颇为值得一提的就是高晓松担任导师的《奇葩说》,通过这个娱乐与辩论混搭的节目,我看到了高晓松、蔡康永、马东的渊博知识和过人才气。只是蔡康永、马东所展现出来的是以往你在央视节目或者《康熙来了》中所看不到的另一面,而高晓松则在《奇葩说》里延续了《晓松奇谈》的一贯风格。高晓松在《奇葩说》中究竟表现的有多好,我很难形容,毕竟这是一个以很多辩手为主的节目,但是你去和金星做导师那几集比较来看看,可能就高下立判了。

最后来说说高晓松的音乐。其早年校园民谣风靡时期我没赶上,但事后听《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谁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作品仍旧非常喜欢。并且回过头来看高晓松等人开创的这股校园民谣潮流,从早年的高晓松、小柯、老狼,到后来的朴树、许巍,再到水木年华、极光组合……虽说现如今校园民谣的大潮已经没落,但它曾经对于大陆乐坛的影响力,可能仅次于崔健和魔岩三杰所开创的中国摇滚乐浪潮,绝不容小觑。

至于后来高晓松的音乐,我基本没有听过,不敢信口胡说。直到最近两年火爆网络的由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充满的浓郁的鸡汤味儿已经被无数人在各种场合吐槽过了,我这里也不再多说。相较之下,我倒是很欣赏他另一首《彼得堡遗书》,这首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放在网上的歌曲我是后知后觉的直到去年才听到,一听之后就非常喜欢,无论是其俄国旧式的风格,还是其借用话剧的四幕表达都很有意思,在这篇文章最后推荐给大家。

晓松奇谈(2014)

又名:Xiaosong Pedia

主演:高晓松 

导演:高晓松 / 编剧:高晓松 Xiaosong Gao

晓松奇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