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波斯语课》,我敲出了这些东西。这是近两年第一次有写诗的冲动。
“克劳克劳 克劳克劳
这是你名字的一部分
像是手枪挂在军大衣行走时的克啷克啷
你捧着他们最爱的土豆泥烤火腿
然后听他们克啷克啷消失在夜幕
带来清晨的鞭笞和狗吠


而你 克劳克劳
挂着最标准的绅士微笑
拉起黑压压一片 掩盖白雪上的血痕无垠
然后用那些你从未看过的符号
写出语言最美的造物——


‘他玩蛇他写信他写当夜幕降临德国你的金发啊玛格丽特’
这是你吗 克劳克劳
你说你热爱自由渴望和平想去德黑兰开餐厅
你谈到爱人面露羞赧 你善待朋友
你认真学习2840个“波斯语”词

可那囚笼不止关住他们
你也深陷其中 而丝毫不觉
他们湮没在雪地苍山 连同名字熊熊燃烧
而你的名字 克劳克劳
也将如他们的生命般残缺
或许并没有其中的2840个完整”

看完之后,坦白讲,我同情纳粹军官Klaus。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如果没有纳粹犹太之分,那么他应该事业有成、爱情得意、友情顺遂,从各方面看都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人,而且还没有抛却真善美,依然向往诗性。
但当理智压过情感,这种同情还是被压下去了。
他说他最讨厌盗窃和欺骗,但他分明就在盗窃和欺骗。他给那些刽子手供应餐食,自己也觉得犹太人的生命可以夺取,相当于间接盗窃了那么多人的自由、生命。他没有发现波斯语是假的吗?我觉得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他也想早点结束战争,回到德黑兰开酒馆,这种渴望压倒了理智,让他愿意去相信,他正在学波斯语。那些单词卡片承载着他对和平、对未来的渴望。但是他没有想过,他的未来本就沾染着和诗性绝对相斥的血腥。再或者,他只要看一眼姓名册就能发现不对劲,但是他没有,他选择对这些生命和背后的杀戮视而不见,其实他在欺骗自己。
看到有些影评说Klaus重情重义,为在乎的人可以两肋插刀。我也这么想过。但是,这样不对等的关系算是哪门子朋友关系,小卷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稍微触碰到敏感神经便是拳打脚踢、生不如死。
因而,尽管Klaus有诸多优点,但是仍然掩盖不了他是民族主义者的事实,与这种恶相比,他展露出的人格魅力和真善美都不过如同披着羊皮的狼暂时休憩时伸的懒腰。

这一幕中克劳斯人格的矛盾全在里面了。“他们把当做符号的东西写成了诗”,我朋友的朋友如是说道。

去年高考做阅读题的时候,听年级语文老师讲《红楼梦》,解读“悲悯”这个词,悲是悲书中人的命运,而“悯”则是悯特定时代下的众生。
我觉得这个词超脱出了主观情绪,用以形容我对Klaus的态度很合适。

看完的第二天早上,我喝着豆浆的时候,想起这部电影,庆幸还好在今天。
但转念一想,今天我们摆脱偏见了吗?答案恐怕显而易见。
宪法中,不同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人,都不应遭受歧视,因为他们都是人,都有人格。放眼现今社会,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等依然存在。一旦这些歧视被煽动,依然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只不过到不了电影里面的程度。
罗翔老师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摆脱偏见的过程。这句话很经典,但它后面的一句话鲜少在网络被提及,“但是人终归要为偏见付出代价。”
所以,这部电影是有现实意义的。尊重他人的选择、平视他人、保持理性很难做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对了,有一个细节我很在意。假波斯语当中“echo”是理解的意思。这也是她的英文名。她和爱人荷西一起走遍了世界,看过撒哈拉的沙,听过海峡的涛声。而走到一处,她和那里的原住民都能打成一片。

echo也是英文中回声的意思

如果所有人都拥有理解和包容,那么每段相遇大概都能碰撞成动听的回响,这个世界该有多美好。


波斯语课Persischstunden(2020)

又名:波斯密语(港) / 波斯语课程 / 语言课程 / Persian Lessons / Уроки фарси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2-22(柏林电影节) / 2020-09-24(德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拉斯·艾丁格 约纳斯·奈伊 大卫·舒特 亚历山大·拜尔 安德里亚斯·霍佛尔 莉奥妮·贝尼希 朱塞佩·希拉奇 安托尼·查隆 菲利克斯·冯·布雷多 帕斯卡尔·艾尔索 马库斯·卡尔文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 

波斯语课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