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后觉得它是在反映中国式社会主义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区别,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放大两种社会体制的区别,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将主义的冲突放在一个舞台之上。正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似乎也在有意识的,先入为主的这样思考。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突然觉得:有些荒谬,有些却似曾相识。
荒谬的部分是关于中国解放军及其体制的描述,有人甚至觉得影片很有创造性的通过夸张手法来讽刺中国社会主义。其实,这部电影里有关中国及其制度的大部分描述和表现都带有一种闭塞无知的特点,似乎导演和编剧对中国的情况的得知只来自于塞纳河边某个旧书摊上的某本附会的小册子或者某个逃难到法国的华人的只言片语。在影片里,将汽车换成人力车这类的镜头只能反映影片制作者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清朝末期而不是社会主义阶段。那些描写中国军队不抽烟,不喝酒,禁欲的桥段更像一种想当然的幻想。从以上种种看来,如果说影片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或者说法国与中国有某种深刻认识未免牵强,这也正是影片的荒谬之处。但考虑到影片拍摄在1974年,正值中国的文革,东西方的交流极为不畅,这种差池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又说这部影片让人似曾相识呢?正如上面所说,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只能用肤浅来形容,所以要是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很带有像小说《1984》那样的色彩就难以说通了。相反,在这部电影中,影片制作者对于法国人自己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我有一个想法,当你把这部电影里的解放军全都换成占领巴黎的德军,是不是发现这些法国人的众生相突然显得似曾相识,好像这影片不是在想像而是在影射那段被占领的历史,重点反映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法国人自己。
也许影片制作者想假解放军占领巴黎这种想象来影射曾经历史上巴黎的那些有占领军的岁月;抑或是影片制作者确实想通过合理想象来描写解放军占领巴黎,但由于其本身生活的经历,所写出的剧本,拍摄的影片难以摆脱昔日被占领岁月的影子。但无论原因究竟是怎样的,这部片子里法国人的形象都是深深植根于法国的历史和法国人生活的土壤的,绝不是一种凭空想象。在这里,有几个镜头似乎特别具有代表性。
镜头一:当解放军撤出巴黎后,那些在解放军占领期间与解放军有染的妇女被游街,剃光头。这哪是想象啊,活生生的再现了1944年盟军收复巴黎后那些与德军有染的法国女人的遭遇。对于法国人来说,个人之间的情爱与是不是占领军又何干呢?其实不光是法国,难道这个道理就这么说不通吗?
镜头二:当法国政府回到了巴黎,在总统下飞机时甚至都没有与那些在巴黎的抵抗组织代表人员握手。政府懦弱的撤离,当局势掌握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又重新执掌了政权。而那些抵抗组织成员则像《百年孤独》里的小镇和人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里。从这点上看,影片制作者对于法国政府的作风是颇有微词的。
镜头三:在解放军占领时期巴黎人民一派花天酒地的场景,广泛的与占领军的合作就体现了法国人对被占领的态度。大部分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怎样反抗,而是在一种稍纵即逝的快乐中麻痹自己。在二战中,法国作为一个显赫的大国,其人民的抵抗占领的情绪反而比很多小的国家和民族都差很多。在这里,影片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来透视这群法国人,透视他们的行为。
这是一部抑或想象,亦或是带有某种隐喻的电影。但不管如何,它都试图去深刻的剖析法国人,也就是剖析他们自己。这是一部法国人写的,法国人拍的电影,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最是拍给法国人看的。

解放军在巴黎Les chinois à Paris(1974)

又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 / 解放军大闹法兰西 / 中国人在巴黎 / 解放巴黎 / Chinese in Paris

上映日期:1974-02-28(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让·雅南 尼科尔·卡尔方 米歇尔·塞罗尔 玛莎·梅赫勒 长塚京三 

导演:让·雅南 / 编剧:Robert Beauvais

解放军在巴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