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古巴,
缘于“不靠谱”的一念……
想要看故事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因为朴树这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故事”。
“骑行古巴”是最早确定方向的选题之一,最开始想骑行南美来着,周期太长了,那么骑行阿根廷行不行,觉得不太安全,那就骑行乌拉圭啥的呗,总之跟切格瓦拉的路线沾点边。
其实一直到开拍的时候,都没有笃定的方法怎么去完成这期节目,最开始只是一个概念,我们想做成一个“在路上”那样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又很难说得清楚。
后来觉得不行,赵琦要求我们找到“故事”,于是反过来想,古巴有什么呢?
有切格瓦拉为代表的革命理想主义、有带入感极其强烈的音乐舞蹈、有世界上最好的雪茄和朗姆酒,还有首都哈瓦那那种封闭与开放的冲撞感,历史与现代的对峙感都非常强烈,还有的是中国人对这个地方的感觉,空间上的遥远与心理上的亲近,非常怪异。社会主义的兄弟,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发现这样去梳理也不行,在拍摄之前我们去到古巴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调研,哈瓦那、雪茄山谷、音乐、酒吧、夜生活、街头,它们都充满了多元复杂的魅力,它们的精彩都是世界级的,它们的每个方面几乎也都符合我们的想象。
对于寻找故事的人来说,这就很沮丧了:
一个地方如果都符合你的想象,
那还有什么探究的乐趣呢。
我们现在影视制作理念,大都以好莱坞马首是瞻。
我自己也曾无数次被人问到,
“你的故事是什么?”
这当然没有错,一个故事创作中必然要回答一些问题:人物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将其构建成故事才是一个完整的片子。
何尝不知道这些原理性的规律:
——我们需要“激励事件”,它应该出现在影片时间靠前;
——它应该引起观众足够的好奇心,使其很想知道结局;
——一小时左右的节目,也需要有“幕”的概念;
——节奏在这样长度的节目中特别重要;
——还有场景设计或者说场景选择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
说实在的,这些理论都非常实用也很高级,这些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皆有呕心沥血的阐释,并且在所有出自美国的编剧书籍中,都强调过这些东西。
但是在古巴这段行程里,似乎都很难适用。
赵琦对“故事”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一个故事他会不厌其烦的去论证。
——我组在三月份专门去西藏调研一个选题,费劲巴拉一番折腾之后发现故事不好,二话不说放弃;
——五六月份又去贵州调研,又一番费劲巴拉之后发现还是故事不好,又放弃;
——但是奇怪,古巴这集,一直没有找到故事,他也一直没有放弃。
我曾为自己找个理由,跟他说,这不是好莱坞的,是欧洲式的。
他知道我的意思,笑笑不置可否。
赵琦应该是既期待又担忧:
担忧之一,我们虽然能找到切格瓦拉的儿子一起同行,同行的目的是什么呢?谁能事先告诉我们,现在的观众还会有谁对切格瓦拉感兴趣吗?再退一步讲,“在路上”这种矫情得不要不要的概念,极容易陷入空洞,变成风光片。

担忧之二是,本片没有强情节,没有小象丢失的意外,也没有登山那种既有的目标感。
骑行很浪漫,但骑行也很散漫,这样就很危险,一定会损失“好看度”。
选题在忐忑中搁置,也在忐忑中寻找新的方向。
一直到朴树答应参加这期节目。

朴老为了咱节目去学骑摩托车啦……
我不确定完全能理解朴树,也不知下面这种描述是否准确,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大概十年前,朴树发现自己有了些问题,硬件、软件都有毛病:失焦、迷茫、颓,不知是这些导致了抑郁,还是抑郁导致了以上。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修复,但在修复工程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能升级成一个更好的版本,还是这身皮囊,但软件可以升级到朴树2.0版。生性认真、追求完美的他毅然放下此前的修复,调头从新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组装自己。
至于能不能装好,他并无确切的把握,但重组工作显然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
并且短期内不会完成。


我相信节目开头他讲的那个故事是他掏心窝子的话:
老鹰的生命是40年,快到4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喙撞断,喙新生之后,还能活40年。
“……我是36岁那年变成另一个人,突然挂了。而且是从0岁开始长的,我真的有那个强烈的感觉。”
我们都想知道,他为什么同意参加这期拍摄?
2018年3月的一天,我和赵琦、阿雅、孙洁等人一起去到了他租住于顺义的别墅之中寻找答案。
我对于这座别墅不陌生,因为此前做朴树的资料收集工作时,《鲁豫有约》、《如是》等一些节目都有在这个家中拍过东西,不过我们去的时候,两条狗只剩下一条,另一条去世了,可爱的保姆也不在,当时的他们正在忙着搬家,已经空空荡荡,我们在仅剩的沙发上开始了简短的交流。
他确实不会主动说很多话,没关系。很礼貌地把我们迎进门,沙发落坐。
安静了一分钟,空气有尴尬掠过 ,不过马上就消失了。
他点了支烟,细支的黄色芙蓉王。
赵琦非常擅于表达,同样擅长沉默,当天他并没有多讲,而是由阿雅在旁讲述节目的想法和想象,当时什么都没有,只有想象。
朴树显然很快收到了这份想象,痛快地表达了愿意前往,并且非常诚恳的告诉我们,他可以去,但不一定会说很多话。
阿雅告诉他,也未必需要你说很多话。
告别的时候,我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答应去古巴呢?
因为在聊天时他说到不喜欢速度、不喜欢机械感,但是哈雷机车却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处不在的机械感,它甚至是工业时代重要的文化标识,骑行哈雷也不可避免与速度有关,张扬的,与众不同的,非朴树式的……这些都不是他喜欢的,那么为什么还是答应参加这一趟旅程呢?
朴树说,可能还是未知和好奇,古巴够远,够陌生。
这算个理由,好吧。
他说搬家的时候还发现了一本关于古巴的书,要不要先读一读做点功课?
我说,随你,读不读都可以。你可以有准备的感受,也可以不准备的感受,自己选择吧。
他说那就不读了,随遇而行。
后来从经纪人小建兄那边时不时传来朴树的消息:
——朴老今天去测视力了,准备去学摩托车;
——过一阵又从微博上得知,朴老开始学摩托了;
——朴老可以骑上路了……
说实话我们非常感动,为了一个节目,他能如此投入,给我们创作者带来了不少力量。





于我们基于朴树骑摩托的情况做一些基本的路线设计,不过最后都没有实现,因为在最后出发的时候,朴树并没有拿到摩托车的驾照。
可能是他上课的课时不够,考试时间与节目拍摄时间有冲撞。
所以这也给后来的拍摄带来了一些不安:原计划的骑行已然不能实现,必然要改,改成什么?开老爷车吗?没劲啊,更主要的是影片气质完全不对了。
原本计划中,骑行可能会比较辛苦,可能会有各种小意外,小惊喜,小插曲成为我们的拍摄内容,现在变成了坐摩托车,气息一下子感觉DOWN了好多。
事实上,朴树参加节目的动因,初见面所说的原因并非全部原因。
一直到拍摄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把原因拎清楚并告诉我们:

“就是年初的时候情绪特不好,然后我也是想来这个地方,我觉得特压抑,能被刺激一下,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没想到我现在是这么一个特奇怪的状态,我也没想到我今天会是就在现在这种状态。”


所以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他表达的后悔,是真正的后悔。
因为我们第一次见他与真正拍摄这段时间里,中间相隔了好几个月,初春见到他,夏天才成行,他的状态变化正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我自己感觉是在我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减法,可能需要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直接跟我的内在去沟通,就是如果外界再给我信息的话,可能会让我更混乱,就我自己是这么感觉的,我觉得我这半年可能会更深的了解我自己了,可能触碰到我不知道是不是最本质的那种恐惧感,我想跟那个恐惧感相处。”



基于这种的状态,于是就有了古巴一周里发生的一切。
有朋友问,刚开始的无聊和压抑,很让人担忧节目继续走下去的结果,如果没有途中的改变,拍摄岂不就是失败的?
其实没有关系,我们的心态正如阿雅在节目里提到的:不管有没有收获,古巴能不能带来刺激,都能接受。
从一开始,所有的选题,我们都不会去强求一个正向的、或者非要片子推向某种结局性的高潮。
同时我们也相信,时间会回报我们。
一周里紧绷着录制完成的综艺,与一天就能录制的综艺,是不一样的。
《东邪西毒》中,欧阳锋让洪七去帮村民杀马贼,在去见村民之前,欧阳锋替洪七买了一双鞋。因为他说,穿鞋的和不穿鞋的刀客,价钱是相差很远的。
是同样一个意思。
像朴树这么认真和真诚的人,花时间与不花时间相处,结果是不一样的。

赵琦对话朴树 神仙打架

真的不想写这么多,显得我很啰嗦。
其实啰嗦的是总导演,他和朴树对话两次,留下了五万多字的“证据。”
非常恐怖的是,他们可以完全务虚,直接形而上的聊一个下午。
他们是一类人,有一点点口吃的朴树,遇上慢节奏的赵导,时间就这么不值钱的过去了。
赵琦的年轻时代受萨特的影响颇深。
那是诗歌、文学、艺术、哲学盛行的80年代,理想主义不会被嘲讽的年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消失,时移世易,当时的年轻人,许知远笔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变成了现在心事重重的一代中年人,其实就是像赵琦这样的中年人,像朴树这样的中年人。
那个时代的人与这个时代应该是有鸿沟的。
有的人跨过、有的人无视、有的人接受。
以萨特的理论来看,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只有拥有自由选择,“人(Person)才能成为人(Man)”。在所有的采访中,赵琦几乎每次都会聊到这些,特别是朴树到来之后,朴树坦陈自己正处于特殊的自我寻找阶段,他们俩聊得非常对路,存在主义所倡导的人类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探讨进行得非常深。
拍摄完成后,我仔细反复阅读了他们5万多字的对话记录。
如果说,古巴这期节目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喃喃自语的话,
那么他们的对话就是两个中年男人的喃喃自语。
非常好的内容,不一定适应所有人,但一定会击中部分人。
他们的对话里杂揉着四十多年的生活、际遇、变迁,也藏有怀念、审视和对未知的好奇,谁也没有完全看清自己,或者开始看清自己,但都无法解决自己。
所谓和解,其实都还没有。
我猜目前的赵琦应该没有时间去回顾他的那些采访内容,如果能结集出版成小册子,或者剪成访谈视频,也就不枉当时的一番掏心掏肺。

举一个小小的栗子吧,谈话的画风基本是这样的:
赵琦:大概在十来年前也是有人来提问我,说你就会觉得一个无知的人也是非常智慧的,能够认识到世界原理。但是有的人可能他的知识,不在于学了很多东西,懂得物理化学,他就是靠自己直观的体悟,自己体会不到,但是似是而非的能感觉到这句话。


朴树:我自己瞎修佛你知道吗?然后我自己那会不确信,然后我就一边读佛经,然后我一方面又读那帮知识分子,就是他们去破佛经的那些话,但是你会觉得比如说修佛要闻思修,就那些知识分子,如果他只停留在文思的层面,他永远在知识那个层面,如果你不身体力行,就是你要把你身体停止下来,哪怕你在肉体上感觉到那种物理上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楠老师的书上就说,你不要去读佛经,你读不懂,哪怕给人讲解也是他们的理解,不管他说什么你就抄就背,然后就是坚持一段时间,你心里会有一个奇妙的反应,那个是超越思维的,就思维是有限的,包括语言,语言都是逻辑,但如果这个世界是超逻辑的。那你那就是说你所有建立的一切体系就失效了,而且你建立的越完善,你要被他们蒙蔽的越狠,你还是越局限的。


赵琦:因为我跟你年龄基本上一样,成长历程也差不多,当然你在北京我在武汉,条件有点不一样。事实上你在外对大家都是很礼貌,但我觉得你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我现在就觉得我就不太爱恨分明,就好话说就是很包容的,用坏话说就是很混沌那种状态。
我觉得世界很复杂,什么样的这种东西大家都都有他的一种理由,这个人不好,好像我也没觉得他们那么那么让人无法接受,为什么?我挺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东西又反过来说,就是刚才你说的,也可能我去努力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的环境,就是属于理性分析,给我的一个理由,让我觉得没有资格去就不喜欢他们这个样子。那么反过来我也是在想,除去这种理性的分析,这个人生到底就对别人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自然的会产生这种爱憎分明的一种状态?我现在很难会产生爱恨分明的一种感觉,我好想觉得都无所谓,这是我对很多人和事的感觉。


朴树:我大概能理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现在学到的东西就是就是先让自己看见自己的那部分,就是无论你你产生了爱憎,还是你是个混沌的状态,你先意识到自己这么往下走。就这是能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就是好的。


赵琦:爱憎波动更极端?更能体现出生命存在显现的表现,我觉得混沌对于我来说好像一条直线一样,在生活里面,我觉得比方你喜欢和不喜欢,他也不会因为它很真实就很感动,我也不会因为它很商业化,就让我觉得很。我也不知道我这种东西是从哪长期锻造导致的一种后果。


朴树:我有在隐藏情绪,你知道就是,我就觉得这半年我发现的是我自己,藏了很多情绪就没有表达出来。就是愤怒也好,然后悲伤的也好,或者就是臭不要脸的也好,我没有表达出来。然后我把他埋在那,然后埋在那儿的时候,你的人被填满了,你就没有办法去感受新的东西了,然后同时那些东西你感受不到他们,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他们藏在你无意识里面,就他们偷偷主宰你的人生。就是我现在学到的就是你应该把你藏隐藏的情绪要表达出来,无论是什么你要去发现,通过可能一些专门的途径,一些训练。因为我不认为我我是一个愤怒的人,但是我确实感觉到我其实我藏了很多愤怒,就藏了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只不过我把他们掩饰很好,就我觉得就应该把它们找到,然后让他们表达出来。
………………
[下略50000字]

拍摄花絮:哈瓦那乐与路










































我知道切格瓦拉这个人大概是2000年左右。
那个时候喜欢去三联书店的附近吃贵州菜“君琴花”,吃完后就会从三联走到王府井,然后坐地铁回永定路或玉泉路一带。
在某一次平淡无奇的傍晚,我在华侨大厦路口的街角,看到一个非常醒目的话剧演出信息:“切.格瓦拉”,导演是张广天,海报做得非常的粗糙,也生猛,“这是话剧?这不是话剧?”总之有点莫名其妙。
那时我第一次觉得,北京这个地方,好有文化。
最终没有去看话剧,倒是在后来买了一张盗版碟,在迷茫中看了这部被称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件大事之一的戏,这是我与切格瓦拉的第一次接触,观感其实没有那么强烈。
现在回想当时的自己,好像是榆木头一块:当时的我,看电影《乡愁》,打开八次也熬不过前十分钟;光一遍看不懂《两杆老烟枪》;朋友送我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首张专辑《混合理论》,直接转送了人……总之,一个来自南方的小镇青年刚刚北漂的基本样子,想学习,模仿,融入,想到成功,但清纯得近乎愚蠢。
切格瓦拉的出现只是崎岖道路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真正要说起革命偶像来,咱湖南伢子不缺自己的偶像,虽然他们同样残酷,但真论起革命,切远不如毛,他在毛爹面前只是小学生,虽然他比毛帅,但是干革命,帅有个毛用。




后来证明,帅不但有用,而且用处很大。

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切格瓦拉,帅男人就很起作用了。
话剧之后,不久我又在某年的迷笛上买过一件格瓦拉头像的T恤,年轻人的虚妄和浮夸就是在随波逐流中得到完全的体现。不过那段时间不长,终结我与切格瓦拉关系的事件是一次日常:在玉泉路附近的花鸟鱼虫市场,迎面撞见一位大姐叼着中南海、穿着跟我一样的格瓦拉同款T恤从里面大步走出,切格瓦拉俊朗的脸庞被她高耸的胸脯拉扯得面目全非,从那之后,格瓦拉T恤和那张话剧盗版碟就消失在我的生活之中。
花鸟鱼虫大姐和格瓦拉T恤,连带着洋基队的棒球帽,她们在提醒我,山寨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了。

其实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和语气去回顾过往,当时和现在,都是自己的一种。
对于2000年的中国北京,对于22岁的我来说,不可能避免掉格瓦拉的影响,他通过山寨T恤,也通过摇滚乐亚文化和话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全球性偶像。特别是在文青的世界里,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俊朗脸庞上留着完美胡子的男人,打游击战反对着资本主义,同时又享受着资本主义的雪茄、美酒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资本主义世界的力捧和传播,一跃成为全球文青眼中的超级偶像。
当时跟切格瓦拉一样能够拥有如此影响力的文化偶像并不多,
另一位应该是凯鲁亚克。



从革命广场巨大的铁管制作的切格瓦拉头像,到街头小店的纪念品:打火机、T恤、茶杯、烟灰缸、名信片、甚至内裤……到处都是切格瓦拉的元素。
在哈瓦那,在古巴,切格瓦拉无处不在,他就是空气本身。
每一个古巴人从小要面对的两尊大神:
一尊是国父、思想家、诗人、革命偶像何塞·马蒂,他在古巴和美洲的地位无与伦比,但我们往往只知道切格瓦拉,问现在的古巴人他们心里都心知肚明,真正的精神父亲是何塞马蒂,不是任何其他人。
另一尊是切·格瓦拉。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宣誓,背景一般都是何塞·马蒂的塑像,
而少先队的宣誓口号则是:时刻准备着,成为切那样的人。





哈瓦那革命广场上,用金属钢管做成的何塞·马蒂和格瓦拉肖像分别在两栋建筑的外墙上,那是古巴的国家信息安全部[我们入海关时,无线麦克风被扣留,顺着部门讨要结果,最后找到了这里,所以对这栋建筑非常有印象],他们在大楼上共同俯视着广场,而革命塔下面则是一尊最著名的何塞·马蒂塑像——他是卡斯特罗惊世骇俗的持续了6小时的马拉松式演讲的背景。








何塞·马蒂对于古巴来说,不可缺少,但在消费主义时代,它却很难像格瓦拉和卡斯特罗那样拥有符号消费价值,而他自身的思想价值,似乎也因为革命符号的滥用而被淡化甚至消解,何塞·马蒂的诗歌在拉美很流行,在古巴几乎成了人人会唱的革命口水歌,但他的真实全面的思想,在官方选择性的利用下往往被遮蔽。

关于何塞马蒂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但与这篇小记没有关系,越扯越远不太好。









做拍前功课的时候,编剧流庶极力推荐一部电影给我:《我是古巴》。
这是苏联诗电影的杰作,也是顶点,他是“跪”着看完的,我一般都相信他挑片的眼光,一直到最后在哈瓦那的时候,才找时间看了这部影片。
[下文摘自《看电影》杂志,分析很有水平,喜欢古巴的人,喜欢长镜头的人,喜欢诗电影的人,都可以看看。]
在影片开篇的段落中,展现古巴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那个著名长镜头极尽当时技术之能事,垂直下降、大幅度横摇,穿越人群的跟拍,以及最后的水下摄影,从容不迫地描摹这些白人们的日常状态,美酒、女人、温暖的阳光和舒适的生活,而在第二部分焚烧甘蔗田和第三部分葬礼的长镜头中,相似的镜头运动和运动方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照关系,在相同的形式风格下,不同的内在情感在对比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2002年,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马丁·斯科塞斯看到了这部40年前的杰作,不禁为之欢呼鼓舞,对于整个西方世界而言,这部至今仍然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时候才第一次进入他们的视野,或许正如影片当中一开始的画外音就低吟着的一样,“哥伦布先生,我谢谢你……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甜蜜……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只给我留下泪水。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它饱蘸泪水,却更加甜蜜。”古巴的痛苦和希望在这里被最后升华,成为一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的深情眷念,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在沉淀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可以动人心魄的原因,正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才饱含着甜蜜的泪水。在时间的涤荡之后,或许卡拉托佐夫自己也没有预料到,《我是古巴》获得了一种远超越普通诗电影的抒情表达,在优美的画面和强烈又隐忍的感情之中,《我是古巴》在让人窒息凝视的镜头语言和优雅高贵的述说背后,表达的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灵魂。而在全片反复吟唱的诗句“我是古巴”最后也定格成一种承诺和宣言,我是古巴,我是自由,我是不朽。









……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
我是古巴,我是甘蔗,我是那连同家园一起燃烧的大片甘蔗。
我是古巴,我是姑娘,我爱上了卖水果的小伙子,他开朗又善良,他每天欢快的歌唱,可我是妓女。
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我是古巴,我是音乐,一点点丰收的喜悦就值得我纵情歌唱,可谁又能听见我的悲伤?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我是古巴,我是革命!我是掠夺者打不死的墙!
我是古巴,我是解放······
[感谢所有人!]

奇遇人生 第一季(2018)

主演:阿雅 徐熙娣 春夏 窦骁 毛不易 朴树 宋佳 范晓萱 李诞 白举纲 赵立新 陈学冬 

导演:赵琦 / 

奇遇人生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