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23.tv/av15237381/p1
↑原视频链接(食用原视频体验更佳)
片段摘自B站up主:七海琉璃
《声之形》电影主心并非‘反欺凌’,也非‘互相理解’,而是‘石田将也’的救赎
声之形电影想从将也的视点切入,带领大家走入‘自我救赎’的过程
希望大家能够睁开双眼看清世界,世界并非一味的灰暗,它也是如此的色彩鲜明
不要总是蹲在角落当中自哀自怜,当站起身来
或许你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睁开双眼,放下双手,世界依旧存在灰暗,但它也是如此的瑰丽
生活的苦闷,现实的压力,周围的冷漠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得面临诸多苦难活着
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美好的,美好本身也是在品尽酸甜苦辣后才能够体会的到的
所以世界向来是复杂的,当难以承受之时,诸君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荒诞不羁的想法
自己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若自己消失后,世界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啊?
逃避过后的更为沉痛,纠缠不清的极度迷茫,徘徊在苦闷当中
原因与理由各不相同,大家唯一相同的仅仅是无法再承受那份沉痛罢了
累了,乏了,放弃了,内心麻木,没有值得坚持的事物,想着死亡会是种解脱
我们无时无刻拿着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不要胡思乱想、做人要乐观
但痛苦的沉淀是无法脱离的,人是有极限的,当无法继续说服自己,就只能唯有一死了
或许之后想来,当时的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和极端,陷入自我世界的癫狂当中
虽然明白死亡并不能解决什么,也明白自己的死亡会造成他人的悲痛
但这些大道理真的能说动一名失去动力的人吗?道理大家自己何尝不是明白的呢?
死亡可能是解脱吧?但死亡也是对一切理解的拒绝,亦是对一切承担的抛弃
就算再如何痛苦,再如何悲伤,我们也要各自抱有独自的痛楚挣扎的活着
没有人能够理解你我的全部,我们从出生开始各自就都是‘孤独’的
正因孤独所以我们才寻找那份温暖,正因孤独我们才更需理解世界的五彩斑斓
《声之形》创作的目的和想为人带来的,无非就是这份‘释怀’
因疼痛,因伤害,因恐惧,因所有的所有,我们隔离着他人,闭上了双眼
独自沉浸在自我的痛楚当中,狭窄又黑暗,好似世界只剩下自己一般
若你怀有着孤独感,怀有着这份沉痛,那么你可以看看《声之形》这部作品
色彩绚丽柔美的色调之下,唯美的镜头为我们所带来的画面冲击,能带来强烈的震动
它不一定能为你带来改变,但至少展示了一个可能性在你眼前
人若想要获救,先要有获救的意识,尝试着‘自我救赎’
只有自己鼓起踏出的那一步,所谓的‘改变’才能到来
无需强迫自己开朗起来,按照自己的步调,一步步的尝试触及自己曾拒绝的世界吧
那里可能有着你未曾接触,未曾理解过的风景,春华秋风,桂馥兰香
所以《声之形》是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它是一部尝试拯救你走出‘孤独’的作品,仅此而已
《声之形》这部电影所采取的是更为隐晦,更为诗意的表达方式
所以这是一部值得不断重复品味的作品,它并非是以直观并张扬的形式创作出来的
这是《声之形》的特点,它既合某部分观众的美感,又偏离某部分观众的认知
大多数人在首次看完电影那一瞬间就对它做出了一个认定的评价,这不太好
《声之形》有着缺陷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但其所想真正表达的事物很失败吗?
品其优,明其劣,评价虽没有资格一说,但也请不要去过度曲解
对其批判没什么,但一味的去批判,甚至只去挖开缺点忽视优点的批判方式就有些过了
《声之形》在‘反欺凌’上并非推动应当推动的事物,在‘互相理解’上也有缺憾
而绝大部分人把论点完全集中在‘反欺凌’这个话题上,并且陷入了一个极端
若你们就那么在意‘反欺凌’问题,而且一定要从这方面去评价《声之形》的话
那么就让我们基于‘反欺凌’这个点上来谈谈吧!
《声之形》的故事在讲述‘将也的救赎’,并且存在着缺憾
这份缺憾导致了‘互相理解’的不完全和因这份‘不完全’导致的‘误解’反动
于是明明有着如此明显的问题,为何《声之形》在日本却没有遭到多少指责呢?
这个问题其实日本也是明白的,从他们评论上就可看出绝大部分人明白了并且选择了理解
那么他们为何会理解,或者说山田为何要向着这个方向诠释结局呢?
这点要从日本那独特的社会观念说起,日本的‘集团意识’很高,高到了‘集团主义’级别
因此在日本一旦形成‘孤立’,就相当容易遭到所有人排除,由此诞生的暴力相当常见
这种个体与大众的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但日本因强烈的团结主义,有些异于他国
在这种极度集体性质的主义下,甚至令许多人一旦无法融入就会产生恐慌感
转学,逃学,拒学,产生孤僻心态或就此误入岐道,层出不穷
大多数日本人都经历过这种冷落和被冷落的问题,所以大家能够理解‘融入主义’
可见山田尚子所透露出的自我诠释,其实是日本社会比较能够认同的诠释方向
而且《声之形》电影的改编内容,实际上是完全针对的日本社会两大难题现象
‘校园孤立的情况逐年严重’和‘日本自杀率的居高不下’
所以《声之形》电影是大众向作品,但这个大众其实是针对本国,而非国际
既然《声之形》电影是一部偏向本土化的作品,自然与我国的价值观有着一定相冲突
由此这个日本人民选择理解的瑕疵,当进入我大天朝就成功点燃了火药桶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想嘲笑日本的这种独特社会现象
先别笑,因为我要说我们大天朝了!
要说什么呢?
最初因《声之形》当中的‘瑕疵’问题,许多人对此作品表示了批判,这没什么
而这之后所发生的问题才叫大!
我很难理解某些人的脑回路到底是怎样转动的
但他们开始以暴走的形式评击《声之形》作品的内容,觉得这就是一部三观不正的烂作
给出的最大原因是在于‘霸凌者’在欺凌他人后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天罚’
站在一个‘反欺凌’视角彻底驳回了《声之形》的所有价值,单纯的喷骂
而且言论的偏向相当有意思,他们似乎认为只要打到了恶人,一切都能解决
这其实也是我大天朝一个相当奇怪的标准,非正既恶,没有一个‘灰色’的概念
可‘反欺凌’是单纯的对恶人赐予天罚就能达成的了的吗?
我不否定给予恶人惩罚,的确可以宣扬惩恶扬善
但现在所谈的是对‘反欺凌’是否有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当中,正义的使者真的存在吗?
就算存在,它能在第一时间拯救你吗?
别傻了,我们既不是白雪公主,他人也不是白马王子,没有人会本着义务来拯救你
扳倒强权,保护弱小,也不能说是什么错误,但以武止伐可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
打退了恶人,你离开了,欺凌就不会再度发生吗?
应当考虑一下如何为‘弱小’解决‘立身之本’
真正的‘反欺凌’是什么?
提倡受欺凌者融入大群体?
还是对霸凌群体给予责罚?
这两者都不会是正确,真正富有现实意义的推动是提倡双方的互相努力
达成一个大众谅解小众,小众融入大众形成更大团体的积极意义
若你是个受到欺凌伤害的人,请记住没有天降正义,也不存在一味的帮助
与其等待拯救自己的英雄出现,不如自己拿起剑与盾保护自己
这个保护既可以是尝试融入大群体,也可以鼓起勇气反抗暴力和恶行
就算你学会逃跑,学会不让‘霸凌者’针对你都可以,只要能够保护自己
但要切记那么一件事,不可为了自保加入‘霸凌者’行列!
我们是明白遭到伤害的疼痛与绝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而对于既不是霸凌者,也非受害者的人们所需思考的是
如何让对于受欺凌者群体感到烦躁和不爽的人漠不关心
让漠不关心的人群能够去给予细微的帮助
真正的去正视‘不当的恶行’而非明哲保身的置身事外
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大众谅解小众,小众融入大众的意义所在
所以《声之形》的确存在瑕疵,它并没有达成真正应当推动的事物
而一股脑去批判《声之形》的某些人又如何?他们做出了什么推动吗?
一味的批判,一味的耻笑,却未曾反思过自己吐露出话语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声之形》电影的结尾有着那么一幕,植野对着硝子比出了‘笨蛋’的手语
大部分人都注意在‘笨蛋’这个台词,从而忽视了‘手语’意味着什么
在剧中‘手语’是交流的手段,是与硝子‘交谈’的意愿,而植野尝试学会‘手语’
这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为,群体对于个人的尝试理解呢?
批判《声之形》有瑕疵,有缺陷没什么
把这缺陷放大后,引入另一个极端的答案来代替,认为那才是正确
但是你们这个所谓的正确,明显也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错误啊!
所以请在一股热血上头喷人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错误理解什么
自己所说出的话语到底在引导什么?
电影《声之形》内所缺失的是配角们的‘忏悔’和‘赎罪’,缺少了那份真诚
绝非是责罚与复仇,因为它说到底绝非纯粹的‘反欺凌’作品
傲慢这一感触主要源自植野的作为和川井的不作为上
而造成这一感官的原因就是电影将其‘刺痛’,‘自我’,‘反省’全面美化的后果
在剔除这诸多令人阴暗的感情细节后,让剧情进展的重要桥段又无法抛离
引用桥段却放弃部分细节,就导致了这种极为矛盾的现象
《声之形》电影是建立于原作之上,所以是无法脱离原作的
因此不论如何改动,电影都必须在固有的桥段和框架中做出选择
京都真的无法在一个‘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石田将也’的救赎吗?
答案显而易见,是可以做到的,那么为何没做呢?因为这不符合京都的美学
京都对于故事的表达方式,是希望能够更为积极和正面向的,怀有别样的温柔
一部动画要投放到院线,面对主流观众,为了商业成功必然要迎合主流文化
而京都为了自我美学或商业需求如此修改,你很难去否定它是完全错误的
只不过这令《声之形》的故事出现了瑕疵和缺憾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之前说了当两份美好融到一起的时候,反而让人异常的痛苦
于是《声之形》电影真的是‘健全者的傲慢’吗?
不尽其然,将傲慢换成无知,就可说得过去了
一个探讨救赎,探讨交流,探讨互相理解的作品
在国内所达成的却是各方面人的互不理解所引致的撕逼
简直是令人感到既可悲又可笑到了极点
《声之形》是一部优异之余,留有缺憾的作品,它的缺憾导致了误导和无奈
但当我们换个方向去鉴赏它的时候,它的优美和细腻也是如此令人深受感触
所以瑕不掩瑜,《声之形》还是相当值得一观的作品,值得推荐
既然谈了那么多,这里我再对《声之形》的漫画做出我个人的评价吧
《声之形》的漫画原作,大今良时所描绘的故事,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她在质问
她的故事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身边,有亲身经历的,有旁观见证的,更有属于他人的
在描绘《声之形》的时候,大今是没有答案的,她所表达出的是一种‘疑惑’
‘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由这样?’‘对吗?还是错吗?’
抱着这份疑惑她描绘了一场错综复杂的霸凌故事,一个有理由的霸凌故事
实际上你们所质疑的‘欺负人的人为什么能够和被欺负的人互相爱恋?’
这样的诸多问题,大今在自己的作品中,由将也之口不断质问着自己,质问着大家
其中牵扯到了不止一个问题,而是无数的问题,错综复杂又深刻的令人刺痛
声之形牵引了非常多的话题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有被人提起的校园欺凌、听障、无为之恶、团体意识、自我认知、自杀、赎罪
也有其他的无数,如家庭纠纷,如社会意识,如很多很多
但它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大今也不知道这个答案
所以在原作第六卷中段开始,角色的形象和剧情走向彻底发生了改变
我个人是将其理解为大今从自我认为的‘可能性’角度上编写的猜测性剧情
最后一切的一切达成了一个‘互相理解’的成长与前进的终末,这其实也是原作的硬伤
因为它最初是以现实原型为准进行的描绘,所以才有的那份写实感和既视感
但到了故事的尾声,为了完成戏剧的完整性,大今给了自己描绘的角色们各色的诠释
这份诠释并不带有真正的现实推动意义,而是大今个人对其的解读和解答
在原作漫画的争端上,我们所争议的是它‘好看’,还是‘不好看’,可见观赏性问题
而在电影的争端上,我们是在它很好看的基础上争议‘三观不正’的一个社会意识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从故事性,探究性来说,原作优于电影,缺点是缺少观赏的娱乐性
而从一个抒情性和娱乐性来说,电影的观赏价值远超于原作漫画
它们各自优良的同时又各有一定的缺陷,实际面向了两个不太一样的受众群体
这就是我眼中一部名为《声之形》作品的所有了,那么诸君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声之形聲の形(2016)

又名:电影版声之形(台) / The Shape of Voice / Koe no katachi / A Silent Voice

上映日期:2017-09-08(中国大陆) / 2016-09-17(日本)片长:129分钟

主演:入野自由 早见沙织 悠木碧 小野贤章 金子有希 石川由依 潘惠美 丰永利行 松冈茉优 小岛幸子 武田华 小松史法 谷育子 镰田英怜奈 滨口绫乃 绵贯龙之介 西谷亮 增元拓也 雪野五月 平松晶子 

导演:山田尚子 / 编剧:吉田玲子 Reiko Yoshida/大今良时 Yoshitoki Oima

声之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