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铺垫的开场跟模糊处理的画面,让我差点被这样一种小成本风格的开头劝了退。还好想看妹子的本能强烈地将我挽留了下来。

就像自身小成本小人物的气质一般,《援助》聚焦于一个“无足轻重”的机构中那些被冷落的群体,讲述了在新冠病毒的突然爆发下,这群人原本平静规律的生活被完全摧毁的故事。而似乎创作者的野心并不小,意图通过简单人物关系和一部影片来展现“个体精神的挫折与成长”和“如何在世俗冲击下保存个人的完整”两个主题矛盾的发展。但是两段式的主题相性不是太好,100分钟的时长又不足以充分的表达意图与诉求。前者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外在困境时真实的无助感与一往无前的勇气,震撼且张力十足,可以说是影片的重头戏与绝对主战场;而后者则在个人与tizhi对抗的这个本应该更为深刻的老课题下,讲述的即不够充分,也在特定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下缺少了普适性,就像是来客串充场面的配角。甚至把第二个主题看成一个对《飞跃疯人院》致敬性质的戏仿,也不是不可。虽然两个主题都具有充分的高度,但好像并不适合“挤”在一部作品里。关联性的缺失,甚至带给人一种演员前后拿着两个剧本在演戏的割裂感。

然而本片却胜在了一种毫无保留与扭曲的对真实的还原上。这种“真实性”的缺乏,正是导致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作品无法直抵人心的通病。《援助》绝大多数时间都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无数近焦虚焦的应用,在晃动的镜头和大量面部特写的表现形势下,烘托出了张力十足的气氛,始终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这样一种颇让人压抑的手法确实是一种更为艺术且有效的表达方式,虽并不适合所有人(不适合观众同样不适合导演,如《好时光》),但恰恰在本片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高潮部分20分钟的长镜头,不只是创作者对自身艺术诉求的精准表达,也不仅仅是明星演员对高超演技的强力展现,更是对一个普通个体在人生低谷中迸发出伟大人性力量的崇高致敬。这个长镜头把新冠疫情战场上没有枪炮却满是硝烟、没有厮杀却随处可见的生命流逝、没有有形的敌人却时时刻刻剑拔弩张的情景,还原的无比贴切,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同身受地体验那种不曾感受的,来自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了解在极限状态下人物形形色色的反应,让我们知道这里既不是某些作品中粉饰出的一尘不染的天堂,也不是不怀好意者所篡改出的惨不忍睹的地狱。我们能看到危机并焦虑、能看到崩溃并同情、能看到危险并退缩、能看到责任并坚毅。最为重要的是,他能让我们理解并接受那个“舞台”上所发生的所有“不合理”的合理性。我想,通过“真实地“了解他们以来了解真实的他们,应该是我们普通人对那些不幸的逝者和一线工作者应保有的尊重中,必须的一环。

很可惜我们太缺少这样的窗口与视野了,我们只有庆功晚会与颁奖典礼。

Help可以根据情景或语境翻译出很多种延伸的意义。在另一个同样以Help为题的种族问题影片中,“援助”这个带有明显方向性的词则被带有明显平等意味的“相助”所替代。伴随着数次出现的那些孤寡老人苍老的手部特写,片名“HELP”也极不常见的被数次打在了屏幕正中间,这种公益宣传片的典型手法,正是是每一位缺少晚年关怀的老人无力的呼喊。同时我想,这也何尝不是大疫情时代下每位孤立无援的个体绝望的呐喊。“No one is coming…”确实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些人永恒的心理创伤。

当新冠疫情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再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异样时,当我们已经多多少少接受了随处可闻的酒精、口罩上麻木的双眼这种新常态之后,好像我们已经完全接纳了这样一种属于自己时代所给的“处置”与“安排”,彻彻底底地迈入了“后疫情时代”的新纪元,开始展望未来。但我想们不应该不做任何回顾的就这样继续走下去,跳过铭记就直接走向遗忘。《援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承担起“铭记历史”责任的机会。感谢主创、感谢朱迪。

我们既需要这样的“脸”,也需要这样的“特写”

声控灯用得太棒了。


援助(2021)

又名:帮助 / Home

主演:朱迪·科默 斯蒂芬·格拉汉姆 

导演:马克·穆登 / 

援助的影评

。
。 • 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