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入选北京展映官方推荐单元的影片中,兼具悬疑色彩与反思精神的《波斯语课》为二战题材又提供了一个动人的剖面,被誉为俄罗斯版《辛德勒的名单》。它于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首映,似乎也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化学反应。

同样是以纳粹集中营为叙事背景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纳粹党员辛德勒在屠杀期间为犹太人做的感人壮举,以凝重深沉的情感基调描绘了黑暗中的生命之光;在《索尔之子》中,集中营的生活更为压抑、沉痛。我们通过摄影机近距离的跟拍,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切身看到了犹太人眼中的人间炼狱。

但《波斯语课》却采取了心理悬疑式的叙事方式,融合了温情、幽默等元素,达成了一个相对浪漫的讲述方式。

它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勾勒出纳粹集中营复杂而罕见的一面,而被其设定所自然赋予的悬念,成就了《波斯语课》极强的戏剧张力:在押送至纳粹集中营的途中,一位犹太人(由法国当红演员纳威尔主演,代表作《每分钟120击》)为了求生谎称自己是波斯人,而向往着战后去德黑兰生活的德国军官,正有奖找寻一位波斯人教给他波斯语。为了生存,犹太人不得不编造出一门想象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情急之下撒了一个谎,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一定的心理折磨,幸运的话就此结束,不幸的话则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上一个谎。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当说谎为你的人生指南,你的心理承受极限是多少?

这位矮小瘦弱、从头发丝到脚趾都像犹太人的“波斯人”,不仅时刻承担着谎言败露、小命呜呼的风险,还要在生存的绝境之下,保证他那超乎常人的头脑风暴高速运转。

或许大家也曾或多或少地感受过被单词支配的痛苦,编单词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要记住越来越多并不存在的单词。一想到这,不禁让人冷汗淋漓,也产生了对生命限度的好奇:人们在这样的绝境之下究竟能走多远?

这样的弥天大谎犹如隐藏的炸弹一般,牵制着男主和观众的心,不敢有丝毫的防松和懈怠。我们都认为它总会在某一时刻爆炸,但却不知它会在何时爆炸,如何爆炸。

这也是影片最具特色的地方:创造着本不存在的单词,说着只有彼此二人才懂的语言,天然地挟持着极强的戏剧张力和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元素。但这种语言上的幽默又是严酷冰冷的——它建立在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忍之上。

一方面,和饱受劳役之苦的同胞相比,这位矮小瘦弱、从头发丝到脚趾都像犹太人的“波斯人”,看似是集中营里最幸运的一个。但碍于身份的原因,他只能旁观同胞们的苦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酷刑。

另一方面,在黑色幽默之下,观众仍需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可能在下一秒,男主就会败露。

但这种心理上的惊悚感并不只是故事本身设定所形成的,在《沉默的羔羊》式的开场镜头中,阴森寒冷的森林,摄影机跟随着独自行走的男主。当深青色的冷峻色调,配合着阴冷的音乐与男主愈发清晰的喘息声,就足以让观众毛骨悚然。

提及大屠杀,我们总是会联想到诸如囚禁、羞辱、酷刑、焚烧、死亡等饱含身体疼痛感的词汇。但《波斯语课》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既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史诗般的宏大命题,也回避了《索尔之子》中写实性的创作手法。它并不直观展现大屠杀的惨烈画面,《索尔之子》中真实可怖的营地生活,也被其强烈的戏剧空间和视听造型隐去了。

大远景下戒备森严的集中营、突如其来的扫射镜头、不断被划去的名单、以及在青灰色的灌木丛与皑皑的白雪之间,是由裸露的女尸构成的黄金分割线。

它不像集中营的故事那样,过多展现犹太人的苦难,相反更热衷于对德军形象的建构。

纳粹在电影中的形象通常是符号化的。导演试图以德军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人性的一面,尽管这无形中又加剧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压迫效果——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人类所共有的品质,才显得他们的行为如此可怕。

就如导演佩尔曼在柏林所解释的那样,他并不想拍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而是要做一部关于人类交流的电影。

语言作为想象的共同体,可以成为缔结人类情感的桥梁,也会变成党同伐异的话语杀手。犹太人因语言实现了权力的扭转,成为德国军官的老师,那么,这场惊险刺激的猫鼠游戏,是否存在赢家?让我们和男主一起,感受恐惧,体验生命。


波斯语课Persischstunden(2020)

又名:波斯密语(港) / 波斯语课程 / 语言课程 / Persian Lessons / Уроки фарси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2-22(柏林电影节) / 2020-09-24(德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拉斯·艾丁格 约纳斯·奈伊 大卫·舒特 亚历山大·拜尔 安德里亚斯·霍佛尔 莉奥妮·贝尼希 朱塞佩·希拉奇 安托尼·查隆 菲利克斯·冯·布雷多 帕斯卡尔·艾尔索 马库斯·卡尔文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 

波斯语课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