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1

绿光:二至四日的戴芬


翻开路边散落的扑克牌占卜命运,迷信摩羯座孤独寂寞的宿命,她喋喋不休谈论素食主义的心得,她敏感多思稍不留心就痛哭流涕。毫无疑问,戴芬就是一个神经质,矫情,文艺至极,真实得令人生厌的法国大龄剩女。侯麦用《绿光》讲述了几乎所有女人都共通的情绪,浅而透的绿色,蓝色,灰色,白色,红色,是从七月二日到八月四日法国朦胧躁动的夏季。
作为新浪潮的后起之秀,侯麦用大量的定格长镜头,自然的人声背景音展现了自然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一个女人完整的内心世界。绿色的墨水勾勒出一天天日记式的时间的流动,与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用真实时间的走动来提示剧情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部新浪潮影片都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同样以一种近乎可笑的宿命论去窥探生活,同样茫然无措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走,同样在最后的时刻就那么机缘巧合得遇上了正确的人。不同于克莱奥对于真实内心的唤醒,戴芬更像是一种普通而真实的鼓舞,当我们对所谓的宿命抱着一种坚守原则式的痴狂等待,也许奇迹是会眷顾的。
在北欧传说中,绿光是幸运的象征。影片巧妙得用一群老人的对话,谈论了绿光的科学原理。当人们遇到自然奇观,心中某种格外敏感的感知力也许会被唤醒,从而给生活以启示。在影片最后,戴芬执着地等绿光出现再给出答案,难道绿光不出现她就不会和他走吗?其实,那不过是她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可,以一种神经质的方式坚持等待真爱的出现,不论相遇是多么戏剧性,但它就是来了。
渴望独处,又抗拒孤独,渴望情欲,又拒绝将就,是戴芬矛盾纠结的所在。影片开始在夏季,人人都要出去度假的夏季。单身的戴芬找不到同行之人,她辗转于亲戚,朋友的家里,为独身的命运哭泣,然而,当她真正与朋友一起度假,却无法融入他人的生活。她与孩子们交流玩耍,也仍然把前任当作吹嘘撒谎的幻影。她自卑又不肯看清自己,明明不合群却一定要试图为自己辩解,然而当她真正愿意面对自己时,却只能悲观的承认,自己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整个夏季,她离开巴黎,又回到巴黎,在不同的海边游戏,在等待的寻觅中崩溃。她对男性有着渴求,却摆脱不了怀疑和不相信,仅仅因为一句话就断定他人的目的。戴芬和半身赤裸的丹麦女孩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一场戏中,导演巧妙地安排两男两女分别坐在桌子的两边,一边从搭话到相熟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一边隔着遥远的距离生疏冷漠又敌意。她逃离,她哭泣,她就是不会去勾搭去玩弄,她就是渴望身体与心灵的激情,却僵硬着唇舌不敢言语。
但这就是这个惹人厌,纠结,矫情的戴芬最真实最可爱的地方,她还在天真的幻想真正两情相悦的爱情的出现,她不把感情当成泄欲的工具,如果等不到绿光,她会继续自怨自艾,继续哭泣悲伤,继续喋喋不休,但绝不会去勾搭一个单身路人,和他谈情说爱,享受一夜情之后的空虚。侯麦愿意给戴芬这样一个结局,不是巧合,是宿命,当每一个徘徊痛苦纠结的人还在坚持着,也许就是车站里一抬眼的凝视,绿光闪烁了。
在日期一天天的流逝中,有时一个画面,有时几段情节,一天就过去了。电影成为了最真实的记录,和记日记时有时简短跳过的话语一样真实。影片唯一的配乐,只在末尾绿光出现的时刻。大段的对白,对话,法国夏季独有的散发薄荷气味的絮絮叨叨,这是一个大龄文青的普通生活。侯麦讲述了另一种夏天的故事——如果在候车室读《白痴》可以遇到此生挚爱,那么生活中矫情一点似乎也并无大碍。

绿光Le rayon vert(1986)

又名:众里寻他千百度 / 绿色光芒 / Summer / The Green Ray

上映日期:1986-08-29片长:98分钟

主演:玛丽·里维埃 Amira Chemakhi Sylvie Richez María Luisa García Basile Gervaise 

导演:埃里克·侯麦 / 编剧:Eric Rohmer/Marie Rivière

绿光的影评

Lele
Lele • N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