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近日闲暇之时,开始重看十年前问世的经典历史正剧《大明王朝1566》,些许感悟,将不定期在公号发布,此为第一篇。)

公元1566年,是大明嘉靖四十五年,距离黄仁宇笔下的“万历十五年”,也仅仅只有二十一年之遥。大明在万历初年的种种人与事,此时都已经在历史舞台上初露。虽然正如某位学妹所言:张黎导演的这部电视剧并非是真正的历史,而是对于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拼接与组合,然而这样的艺术化处理,却能够使得历史演进的逻辑线索更加清晰,因此本文的论述,都是根据剧中演绎的“艺术化的真实”展开,史料考证人士大可不必苛责。

正如美国学者司徒琳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所言:导致明朝矛盾突出,乃至最终亡国的原因,跟明朝的集权专制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文武官员之间的内耗”,而是所谓“大臣围绕如何作为皇帝辅弼展开的争论”,归根结底,都源自皇帝权力的极度强化。然而尽管明朝取消了宰相制,皇帝一人仍然不足以应付所有统治事务,当皇帝需要辅弼之时,原本集中于皇帝身上的一元化权力,都必然会重新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这部电视剧,以吕公公为中心的宦官集团,以严嵩、严世蕃父子为首的所谓“严党”,和以皇储裕王为中心的“太子党”,就成为皇帝之外的权力三元。从表面上来说,自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实际政治层面,大明官僚体制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然要面临山头的选择问题,因为任何上传下达的信息,都只有通过上述三种权力中心的过渡,才能在帝王和普通臣子之间构成连接。而这种选择,往往构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严世蕃跟胡宗宪所说的“你头上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我们严家”,正是此意。

无论是名义上作为一元权力中心的嘉靖皇帝,还是实际上构成亚权力中心的三方核心人物,都需要借助于儒家意识形态,来构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这样的合法性来源,自然是广大生民,是天下苍生。然而在这些实权人物政治话语当中的“天下苍生”,是具体指向每一位老百姓的幸福美满生活,还是指向自己权力争夺的一种符号和工具呢?我们透过以下剧情,便可见一斑。

因朝廷财政严重亏空(明代时并没有清晰的公共财政概念,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些亏空,有多少源自为天下生民公共服务的支出,又多少源自以皇帝为代表的权力集团的开销,实际上很难完全区分清楚),经严党一方提议,在浙江推行所谓“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了能够把稻田改桑田的推行和支出成本最小化,严党居然令人发指地炸开新安江堤坝,人为制造出洪灾。在论及浙江受灾区域百姓利益之时,严党的幕僚们只是以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轻松应对。严党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逆举,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推行改稻为桑之后,朝廷收入大增,皇帝修道求仙和日常奢侈生活的用度能够继续得以保证,有了皇帝首肯的政治正确,些许小民安危,只是次要之事;第二,作为皇帝与广大官僚机构之间的必备中间桥梁,朝廷从改稻为桑当中获取的巨大收益,有相当一部分,要落入严党众人之手,这样收益巨大的“寻租”之举,自然能够超越区域性稳定与民众生计的局部问题,成为他们铤而走险的动力。如此行为,看似大逆不道,但既符合政治正确,又能有大量的外快收入,对浙江造成的烂摊子,自然有严党已经不太放心的浙江一把手胡宗宪顶着,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裕王一方来说,一方面,他作为皇储,未来天子的地位,使得他天然能够成为一方权力中心,但这种权力中心的构成前提是,不能危害到现任天子,也就是嘉靖皇帝的权威和利益。“改稻为桑”的国策本身,就会造成对原本以水稻为生的浙江农民的巨大伤害,但因为这一国策为嘉靖首肯,同时又能给嘉靖带来丰厚利益,那么裕王手下的各位臣子,自然也是心领神会,无人反对这一国策。在这个时候,所谓广大生民所代表的“天下”,完全被搁置在一边,“天下”之是非,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

既然不能反对这一国策,是不是可以在具体措施上,尽可能考虑生民之福祉,为作为未来天子的裕王赢得民心呢?我们来看看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具体做法。他们首先推荐谭纶到胡宗宪身边担任参军。谭纶去浙江的目的,表面上是历练经验,实际上则是以自己跟胡宗宪的私人交情,试图把胡宗宪拉到裕王一方,即使不能让胡反水,至少也要造成严党对胡的不信任。

裕王集团的计划成功成为现实。一方面,是严党集团怀疑胡宗宪对自己的忠诚;另一方面,则是裕王集团仍然把胡宗宪看作他者,百般刁难与提防。在胡宗宪进京向裕王集团执掌的户部借粮的时候,得到的回应是无粮可借。裕王集团的策略是:要么让胡宗宪彻底反水,成为自己的人;要么就让胡宗宪彻底从政坛消失,让严党折损一员大将。此时,他们似乎已经忘了:这些粮食,是用来拯救浙江灾民于水火之中的,浙江的百姓,不是胡宗宪的子民,而是大明朝的子民。在“倒严”成为裕王中心的首要任务的情况之下,浙江的稳定,以及浙江生民的安危,同样是被作为一种权力斗争的工具与砝码。张居正的一句“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可谓道破天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严党的新一代核心人物严世蕃,因为已经开始怀疑胡宗宪对本方的忠诚,也希望胡退出政坛。就这样,一位尽管身处严嵩集团之中,但尚存辖下子民安危的浙直总督胡宗宪,就成为了严党和裕王两方都不信任,甚至大为提防的人。

为百姓福祉而奔忙,却落得个两面不讨好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悖谬的结局?就在于各个权力中心的所谓“屁股”意识。

“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道理谁都会讲,但实际上遵循的生存逻辑呢?却很可能是吃谁的饭,替谁说话。胡宗宪不以提拔自己、给自己巨大权力的严嵩之是为是,不以嘉靖皇帝钦定之国策为是,而偏偏要去顾及往往只是出现在大明朝公文中的“天下”与“苍生”,那么他落得这样的境地,又有什么奇怪呢?

2017.10.25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欢迎交流。)

大明王朝1566(2007)

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嘉靖与海瑞

主演: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 祝希娟 徐光明 张志坚 郭广平 闫妮 郭东文 郑玉 张子健 王雅捷 王劲松 赵立新 徐敏 谭凯 肖竹 甘雨 刘毓滨 晋松 刘立伟 赵雍 徐成峰 王宇 陈之辉 杨涵斌 王戎 马小宁 胡灵灵 林海韵 三浦研一 穆泓屹 李婧 耿长军 

导演:张黎 / 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