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和胡宗宪是《大明王朝1566》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又值得玩味的两个人物。在大概第20集的时候,导演安排了这两个人物的直接交锋与会面,具体场景是海瑞押送军需,前往胡宗宪的抗倭军营,随即跟胡展开的对话。胡宗宪用《全唐诗》里的两首诗,分别献给海瑞和自己。给自己的是岑参的诗: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给海瑞的是高适的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两首诗作,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心遇困境全盘道出,仔细品味之后,实在让人无比唏嘘。

先来看胡宗宪。他毕竟是掌握大明最为富庶的两省的总督,对他而言,自然会对当前朝政大局和工作主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换用成现在的政治话语,那就是“大局意识”。当时大明朝的大局,无非是两项,第一是东南抗倭,第二就是改稻为桑,顺利产出五十万匹丝绸,供应给西洋,从而弥补国库的亏空。这两个大局归结起来,又是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对皇上和朝廷来说,抗倭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东南的安定,让百姓重新安居乐业,而是让海上的商路重新畅通,确保跟西洋商人的丝绸贸易万无一失。正是在这样的大局支配之下,对于郑泌昌、何茂才等人毁堤淹田的逆举,胡宗宪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糊弄过去。一方面,他要确保五十万匹丝绸的贸易一定成功,因此对毁堤淹田不予追究,只是找了三个替死鬼,掩盖了事;另一方面,他毕竟又是有生民之念的人,因此在九个县大堤决口之后,才会选择分洪,以牺牲一个半县的生民为代价,确保其他七个半县的生民的安宁,同时又使得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继续推行。

用西方的政治理念来衡量,胡宗宪可谓是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忠实信徒。他做任何决策,都是考虑最重要的大局,最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大局,他能够在很多次要的事情上做妥协和变通;而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也能够在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上毫不手软。

除此之外,胡宗宪毕竟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高官。天地君亲师的理念,在他的内心当中,可谓是牢固不破。他忠于皇上,也忠于他的老师严嵩,即便在他已经知道毁堤淹田的事情真相之后,因为这一恶行的主使者是自己老师的儿子严世蕃,他也只能选择隐而不发。这样的人,很多时候可能跟你不是一路人,但他的人格魅力,仍然值得你欣赏。而这种大局为先和功利主义至上原则的奉行者,也的确适合放在封疆大员的位置上。

反观海瑞,他可谓是集各种矛盾于一体的“奇葩”(这里的“奇葩”没有贬义)级人物。一方面,他万事以百姓为先,这样的民本思想,自然是来自于类似《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的浸淫(《孟子》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另一方面,他又对于儒家在其他一些方面的纲常伦理没有太多顾忌,为了自己认定的真理,不惜得罪朋友、同僚,乃至举荐自己的谭纶。一方面,他是一个视死如归、不惜以命相争的铁汉子;另一方面,在自己母亲面前,他又是百依百顺,甚至为了母亲的意愿,让妻子多受委屈。一方面,他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直接对嘉靖皇帝开战,以铮铮铁骨怒批龙鳞;另一方面,他对于同样是大明政治合法性象征所在的《大明律》,又表现出一种类似于西方宪政主义者的极度虔诚。在所是与所非之间的这种极度错综复杂的张力,让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未解之谜。

正是由于对《大明律》和自己认定的理念的极度推崇,他才会在各种场合表现得极度执拗。在海瑞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大局,只有对错是非,他认定对的,他就一定要去争取,他认定错的,他就一定会去抗争。这样的人,可能会让你产生敬佩,但更多的时候带给他人的感觉,可能会是害怕和无语。正基于此,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当中,才会用“古怪的模范官僚”来形容海瑞。

海瑞最终在南京右佥都御史任上去世,这样一个官职,确实很符合他的性格特点。放在今天,最适合他的岗位,或许也是从事纪检工作;而如果把他放到地方主事官员的任上的话,恐怕很难胜任。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重臣与诤吏,正是胡宗宪和海瑞二人的不同性格导致其在官场上的不同角色定位。对于这样的论述,您觉得恰当吗?

欢迎交流。

2017.11.15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大明王朝1566(2007)

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嘉靖与海瑞

主演: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 祝希娟 徐光明 张志坚 郭广平 闫妮 郭东文 郑玉 张子健 王雅捷 王劲松 赵立新 徐敏 谭凯 肖竹 甘雨 刘毓滨 晋松 刘立伟 赵雍 徐成峰 王宇 陈之辉 杨涵斌 王戎 马小宁 胡灵灵 林海韵 三浦研一 穆泓屹 李婧 耿长军 

导演:张黎 / 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